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下丘脑弓状核(ARC)参与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受体及受体后信号转导机制,探索脊髓上水平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L)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压爪-缩腿法和辐射热-缩腿法测定动物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观测ARC内微量注射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APV(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CNQX(非NMDA受体拮抗剂)、PP2(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F109203X(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70 min内PSL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以PSL为实验组,假手术组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的NR1和NR2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SL模型大鼠术后数小时痛阈即明显降低,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ARC内微量注射MK801(5 nmol)、APV(1.5 nmol)、CNQX(0.5 nmol)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痛敏现象明显减轻;ARC内微量注射PP2(5 nmol)、GF109203X(0.04 nmol)后,痛阈升高幅度更大,痛敏现象也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SL大鼠ARC内磷酸化的NR1和NR2B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下丘脑弓状核中的NMDA受体、非NMDA受体及受体后Src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在痛觉过敏的脊髓上中枢敏感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