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例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科研论文的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研究,探求科学家群体科学论文的产出规律;通过多种定量评价和专题组讨论为代表的定性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揭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为科学家成长成功和科研管理者实现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研究对象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5位获得者的科学论文和获奖成果。资料来源有关原始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自相关数据库采集综合。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检索方法。2、排序—频度分布研究:以科学论文的不同指标频度值降序排列的位次为x,指标频度值为y,研究二者之间整体上或分段的函数关系。3、曲线回归与非线性迭代回归4、非参数检验与分析5、主成份分析方法:以科技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为三个一级指标,选取其派生指标为二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综合评价并排序。6、h指数研究法:依据发表论文数和被引频次,简单直观地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进行评价排序。7、层次分析法(AHP)8、专题组讨论法研究结果1、世界一流科学家科学论文的被引次数总体上在发表后10年内逐年增加;被引225~500次的论文在发表15~20年里达到顶峰;500次以上的论文在发表16年后达高值,并持续到发表后30年。2、排序—频度分布在微观领域也有适用性。论文数量指标除独著论文数外均呈负对数分布,质量指标呈负指数分布;各指标的集中度量值与普赖斯定律中0.50有偏差,波动于0.308 ~ 0.637之间。3、科学共同体内部进阶分层的工具,选择标准越高,区分度越大。科学论文评价指标的区分度:SCI<CNS顶级期刊群<CNS单一顶级期刊。4、不同定量评价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与定性评价结果相关性差。获奖成果社会影响排序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和h指数均不存在相关性(p主=0.070 ,ph=0.094),与层次分析法排序呈弱相关,r=0.38(P=0.004)。研究结论1、期刊影响因子2年的时间跨度已不能反映生物医学领域科学论文影响力扩散规律,应适当增长。2、科学界金字塔中的分层是间断的,不连续的,科学家在其中的进阶不是靠累积效应螺旋上升,而是靠高质量成果实现层级“跃迁”。3、科学计量学尚不成熟,其根本立足点——科研产出的“质量”还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直接有效的测度指标。4、当前机械地将科学论文评价等同于文本评价、同行评议越来越注重和依靠文本机械量化的现象,都是忽略科学论文评价真正目的的反映。因此寻找和把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联结点,成为科技评价制度创新的动力和科技管理决策者的责任。启示1、做好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研究工作必须有长期的理论和基础性工作的积累,反复的质疑和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创新成果要得到验证及认同,也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2、做好科研工作,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本研究创新点1、首次采用流行病学从分布入手的研究思路,在描述分析科学论文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共同体内部分层工具区分度的大小排序,以及科学界金字塔中分层的间断性和科学家在其中进阶的层级“跃迁”性。2、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的比较,发现了科学计量学尚不成熟的根本点——科研产出的“质量”还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直接有效的测度指标。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1、选择其他科学群体的科学产出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以检验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科学产出规律是否具有普适性。2、完善资料,进一步做生物医学领域科学论文的出生队列分析,明确论文被引次数与时间的关系,确定本学科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最佳时间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