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虽是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行为。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内异症治疗的方案逐步增加。目前药物治疗以性激素抑制治疗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造成体内低雌激素环境,使患者形成假孕,或假绝经,或药物性卵巢切除状态,导致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传统的治疗药物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殖轴功能抑制的副作用,比如人工闭经,打乱正常月经周期,限制了药物的长期应用。因此寻找新的药物治疗EMT,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建立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免疫调节剂-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中病灶形态学的影响及对肿瘤坏死-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β(NF-κβ)表达的影响,探讨来氟米特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长的作用机制,为从免疫方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2、选取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的雌性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15)。移植3周后二次剖腹观察移植病灶的生长情况,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n=18)和LEF治疗组(n=18)。治疗组来氟米特35mg·kg-1·d-1,模型对照组1ml·kg-1·d-1生理盐水,连用3周后处死实验鼠。给药期间观察大鼠每天的活动、进食、大便情况及毛发色泽度,定期称体重。3、二次剖腹时,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结节长宽,根据公式体积V=0.52×长×宽×高,计算移植灶体积;同时抽取三组尾静脉血0.5ml,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的水平;末次给药24小时后,抽取三组尾静脉血0.5ml(处理同前),全部处死实验动物,再次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病灶体积。取模型对照组和LEF治疗组移植病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病灶两组中NF-κβ、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建造动物模型成功率80%,移植病灶在大鼠侧盆壁生长,移植灶体积增大,呈透明或淡红色囊状,少量呈结节状,其表面可见小血管,盆腹腔内可见粘连带,取部分组织病理证实造模成功。镜下可见典型的腺体和间质成分,大量炎细胞浸润间质,病灶周围有结缔组织长入。2、各实验组治疗前后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LEF治疗组移植病灶体积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治疗组治疗后移植病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LEF治疗组移植病灶中NF-κβ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LEF治疗组移植病灶中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模型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EF治疗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EF治疗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相关细胞因子TNF-α、NF-κβ的表达,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阻止或延缓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