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其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决策,并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如何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本文主要基于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视角,研究管理者有限理性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变化规律,探寻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相应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全文共包括7部分: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第2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对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盈余管理以及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3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模型;第4章建立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进行了评价;第5章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第6章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入手,构建了管理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最优收益模型以及相应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为约束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7章是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多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评价。企业资源流动与利润确认的不同步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本文以财务报表各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为依据,从资产计价和费用确认两方面入手,构建了多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评价模型,揭示了企业资源流动与利润确认的不同步性,实现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商业信用计价、存货计价、非流动资产计价、费用确认等四个维度的盈余管理评价,以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综合评价,解决了以往在应计利润法下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视为“黑箱”的问题,且计算更为简便。研究发现,2007—2009年我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企业明显多于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企业,但从趋势看,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样本数量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费用确认维度除外)(2)构建了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的综合评价。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特征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其个人的决策以及企业的决策中。根据管理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外在表现,从管理者决策对个人和公司的影响两个层面选取了管理者个人的资产结构以及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来源、负债期限结构、融资与投资的匹配关系和盈利来源等6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风险偏好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不同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的综合评价,弥补了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在应用中的局限性。从评价结果看,2007—2009年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在2008年最低,并出现了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3)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07年—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以及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影响,即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其中,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公司盈余管理绝对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从盈余管理的不同维度看,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对公司存货计价维度、非流动资产计价维度以及公司费用确认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jF向影响,即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越高,上述三个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4)构建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依据管理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引入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状况的代理变量,并在考虑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成本与回报的基础上,根据管理者和股东的期望收益率函数,构建了管理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收益优化模型,分析了各主体不同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盈余管理约束模型,为防范和制约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模型可以看出,当实际查处风险较高时,风险偏好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抑制,控股股东的寻租分享行为强度也随着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此外,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越高,则越需要中小股东进行较高强度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