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长春岭地区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成藏主控因素难以确定等难题,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总体为“两凹一隆”的构造格局;嫩末反转及明末强反转构造运动对研究区构造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长春岭背斜带就是在明末强反转构造期形成并定型的;长春岭背斜带及研究区断裂密集发育带对研究区圈闭的形成及油气的运聚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油气具有2种来源,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深部断陷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煤系地层;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因。研究区存在两种成藏模式:即“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模式,以及“深部生烃—垂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断裂带、深部断陷以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T2反射层构造图上,沿南北向或北北动向搌布的断裂密集带内“堑、垒”块高点是“倒灌油”成藏模式中油藏形成和发育的有利地区;而长春岭背斜带北部构造高部位及深大断裂发育带是“深源气”成藏模式中气藏形成和发育的有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