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诗歌意象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景熙是宋末元初诗坛上遗民诗人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但对其诗歌艺术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采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对其诗歌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述。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于意象概念作为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使用和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分歧。本部分先介绍意象概念的流变,以揭示意象概念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意义指归,并在此的基础上对意象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界定,作为下文论述的基础。 第二部分,依据陈增杰《林景熙诗集校注》一书,选择一些林诗中最能反映其人格理想、生命状态、精神内涵的诗歌意象作一个较为详备的统计,以期达到由点及面的效果。作为下文探讨的依据。 第三部分,探讨林景熙诗歌意象的内在蕴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是坚贞自守的人格表现;二是孤独凄苦的心灵流露;三是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结合林景熙诗歌意象的表现分析其诗歌所呈现出的总体格调。这也是林景熙诗歌区别于其他遗民诗人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清空婉眇,二是沉郁雄健。 第五部分,对林景熙诗歌意象的构成原因作初步探讨。林诗意象的构成不是偶然的结果,本节从元初的社会政治背景及诗人的自身遭际切入,联系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环境,进一步揭示了林诗意象构成的深层因素,分析指出林景熙诗歌意象类型化现象是与当时政治社会紧密相关的,具有普遍性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研究考察的就是各种已经撰写并已出版了的关于胡适的传记(一般指专著),通过考察这些传记,探讨后人对于胡适的认知及其原因,可以明了历史究竟接受了一个怎样的胡适,或者可
首先,张炜的长篇写作中可以看出一种跟随时代语境而不断发生的变化,这表现在:一是空间上的"大地意象"的渐趋淡化,"大地"不但是张炜小说中的一个创造,而且也是其作品的诗意的
近代对"儿童"的发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书写领域,在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作品是以儿童视角来建构整个文本的,而且其文本建构不同于成人视角的作品.在非儿童文学的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一位著作颇丰、风格多变的文学家.王安忆不属于当代文坛的任何一个流派,但她又往往走在各种创作思潮之前.她是特立独行的,她执着于坚持个人立场的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