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宗教多表现为“小群体”或“初级群体”的形态。中国的民间宗教大多属于弥散型宗教,在中国社会生活几乎每一主要的方面都履行着一种普遍的功能。本研究以卢曼和英格的功能论为理论视角,以云南省大理市B村的莲池会为研究对象,对建国以来B村莲池会不同时段的主要功能做了系统考察,并从国家、社会文化、宗教和个体四个方面分析了莲池会功能变迁的影响因素。
具体而言,本研究把建国以来莲池会的主要功能变迁分为三个时段进行探讨。1949-1978年的第一阶段,莲池会主要发挥了教化维系功能。由于国家的强在场,民间宗教曾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失在村民的视野之外,但很快转入隐秘的“地下”活动。莲池会在“左倾化倾向”的宗教政策下艰难生存。1979-2001年的第二个阶段,莲池会的整合功能得到增强。受益于国家新的宗教政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民间宗教获得了重生的外部条件。莲池会的民间权威在特定场域下充分利用官方和民间的有利因素使其重回村民的视野,并使自身资源得到了丰富和壮大。2001年以来为第三个阶段,是莲池会世俗性凸显时期。民间宗教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不仅开始进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世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家展开了互动。通过世俗化的方式对某些社会资源的动员,莲池会的宗教信仰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信教者在集体性的宗教活动中得到慰藉和安定。
在上述三个阶段,宗教和国家、文化及个体之间具有复杂共变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家、文化作为外部型力量,在不同时期对民间宗教和信教个体的影响和冲击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民间宗教作为内部型力量,通过在相应时期表现出特定功能以求得自身的生存、调试、复兴和发展,并且不同时期加入的信教个体主体经验也在发生转向。这一过程反映出莲池会的功能变迁既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也实现了“传统的再造”,使之在新的社会情境下扮演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