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独的个体创新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各式各样的创新网络以提高创新效率,已经成为创新者的必然选择。创新网络作为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流动载体,其结构会对创新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创新网络上的创新个体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也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策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达到创新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反映企业创新系统全貌的网络模型,并对网络结构和创新主体的创新策略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将创新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和超网络理论相融合,提出了企业创新超网络的概念,并从多个角度建立了企业创新超网络模型。企业创新超网络是由大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等多种类型的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通过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网络。本文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建立了企业创新超网络模型,包括员工创新超网络、部门创新超网络和企业间创新超网络。其中,员工创新超网络由员工网络、知识领域网络和知识单元网络叠加而成;部门创新超网络由部门网络、知识领域网络和知识单元网络叠加而成;企业间创新超网络由企业网络、知识领域网络和知识单元网络叠加而成。上述三个模型不但对企业创新超网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而且为后续的网络结构和主体策略仿真与优化提供了基础。 第二,研究了员工创新超网络的结构特征与优化问题。首先采用多Agent建模思想建立了员工创新超网络结构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员工结网偏好下的员工创新超网路结构特征。当结网偏好为正向偏好时,随着偏好强度的增加,形成网络结构逐渐由随机网络转变为星形结构;当结网偏好为负向偏好时,形成网络结构逐渐由随机网络转变为链型结构结构。然后在探索式与利用式两种不同创新类型下以创新效率为目标对员工创新超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对于探索式创新,无连接偏好的网络结构能够产生最快的创新速度,但是较强的正偏好能够产生最低的创新成本。对于利用式创新而言,较强的负向连接偏好能够产生最快的创新速度,同时创新成本也比较低,因此较强的负向连接偏好对于利用式创新而言是较好的选择。而较强的正向偏好虽然创新速度非常慢,但是创新成本却能够略低于负向连接偏好较高的网络,因此对于那些对创新成本特别敏感,同时创新速度要求不高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三,研究了两种不同创新类型下的部门创新超网络结构优化问题。首先在对部门创新超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部门内部网络测试集,然后以创新效率为目标,在探索式与利用式两种不同创新类型下,对部门创新超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对于探索式创新,完全图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成本方面都是最有效的创新网络结构,因此对于追求探索式创新的部门而言,完全图是其创新网络的最优结构。对于利用式创新,星是创新产生最快的网络结构,但是其在成本方面却效率极低,而圈在创新时间上略慢于星,但是无论在时间还是成本上都优于其它网络结构。因此对于追求利用式创新的部门而言,如果只考虑创新速度,星是创新产生最快的网络结构;当需要从时间和成本两个角度进行考虑时,圈是最优结构。 第四,研究了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间创新超网络结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企业间创新超网络的形成机理与结构特征,然后以创新效率为目标,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下对企业间创新超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效率最高的企业层网络结构为具有较高的平均聚集系数的规则网络。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效率最高的企业层网络结构为具有较高的小世界系数的小世界网络。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以后,效率最高的企业层网络结构为具有较短的最短路径长度的随机网络。 最后,研究了不同外部环境特征下,企业创新超网络上的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策略选择问题。首先建立了基于多臂赌博机模型的企业创新策略选择模型,然后在三种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征下对企业创新策略进行了优化。在稳定环境下,当创新主体知识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时,如果不采取探索式创新,就会陷入能力陷阱,并降低创新主体收益。此时创新主体的正确做法是及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在外部环境存在扰动时,扰动水平越高,创新主体应越倾向于采取利用式创新策略;扰动水平越低,创新主体应越倾向于采取探索式创新策略;当扰动水平非常高时,创新主体的正确做法是集中于现有知识领域的开发和核心能力的构建,即进行利用式创新。另外,外部环境的非中性扰动可以体现出产业总体上的复苏或衰退,这又会对创新主体的最优创新策略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产业复苏时,创新主体应增加利用式创新,从而加强对现有能力的开发和利用;产业衰退时,创新主体应增加探索式创新,从而寻找更有前景的经营战略。 本文在理论上为企业创新系统建模与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上为企业创新系统中各层次的创新主体制定创新战略,以及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创新政策制定者制定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