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武举,延续二百余年,几乎与清代的历史相始终。清代武举制度本身,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在考试形式上,清代将四级考试的制度固定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为国家选拔武备人才,而且还能保证所选拔出来的武进士具有较高的素质。在考试内容方面,内场考试的固定化,使武进士在娴熟弓马技勇的同时,文化水平也有所提升。在保证考试公正方面,清代防止举子作弊的工作也是历代最为缜密的。另外,对内场的简单化改革,使武进士的录取依据“于众人共见之地分别去留,自不必稍有偏私”,也从客观上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武进士是武举制度的最杰出代表。有清一代共开武科109次,录取武进士九千五百余人,为历代之最。他们以武举考试为手段,以考中后入仕和升迁为目的。清代武进士的仕途长短不同,高低各异,但其起点只有一个,即中式后的授官。清代对武进士的授官制度历经顺治朝的初创、康熙朝的变革,到雍正五年才被正式固定了下来,即一甲一名授为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为二等侍卫;二甲挑选十名,俱授为三等侍卫;三甲挑选十六名,俱授为蓝翎侍卫。从武进士初授官职的品级可以看出,清代给予武进士的初授官职是比较高的,初入仕途就可以得到最高正三品的官职,这在历代武举中都是看不到的,亦非清代行伍出身之将领所能及。虽然武进士初授官职的官阶普遍较高,但其后期的发展仍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又因为武进士与行伍出身的将领相比显得经验不足,相对处于劣势,所以武进士初授官职的较高品级并不能代表日后仕途发展的程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武进士能否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军功”。绝大多数武进士的任职空间为绿营,以绿营的中下级军官为起点,依靠军功逐步升迁,晋身为绿营高级将领。清代武进士在地方的发展是比较辉煌的,仅《清史稿》和三集《满汉名臣传》所载的武进士中,升任到从一品提督的就有38人之多。个别军功卓著,自身综合素质优越的武进士还跻身于地方督抚和中央部院大臣这些文职高官的行列来,如瑚宝、马会伯、韩良辅等。虽然他们以武起家,但是在文官的职位上他们也大有作为,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清代武进士对有清一代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首先,武进士们活跃于自顺治朝开始的清代历次军事活动中。他们南北征战,以战争的胜利来维护清政权的稳定统治。其次,由于内场程文的要求,清代的武进士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儒将”或是在文学艺术、兵法等方面有所建树之人,使清代武将集团这一整体的素质有所提升。最后,在清末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武进士也尽自己之力舍死忘生、英勇无畏,为挽救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清末武进士的迅速衰落,直接原因是武举制度的停滞不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代统治者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对武举制度进行适当的变革。这对当今军队的建设是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的。首先来说,当今军事院校培养的各级部队长官不宜过多,应与部队各级领导岗位的实际数量相适应。其次,在对部队官兵进行教育的时候,除了提高其专业水平外,一定要大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与当代战争的特点相适应。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下,时代对军队以及指挥者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国家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军事系统及军官的培养模式进行及时变革,以保证国防力量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