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之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京都议定书》下非附件Ⅰ国家,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我国减排已经成为国际上不可逆转的方向,构建我国碳交易市场既是当前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也是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的必经之路。综合国家政策、不同地区工业产值比重、能源消费结构及区域CO2历史排放量等因素,我国碳交易市场应按照先区域,后全国的顺序,2011年11月,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省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启动使用,预计2013年年底其余6省市的交易试点工作将全面启动。2013年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推出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CCER注册登记簿系统预计将会在2014年上半年上线,这标志着中国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步。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将建成遍及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然而建设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最大难题在于确定碳配额以及如何分配配额。按照市场功能碳交易市场可以分为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的一级市场和碳排放权自行交易的二级市场。在交易市场中,配额总量决定着市场配额总供给量,而配额总量的确定的前提是要确定碳排放量。一级市场在此基础上为不同行业和企业分配配额,交易市场配额的稀缺性进一步影响了其交易的价格。于是本文利用MARKAL-MACRO非线性动态规划模型把经济系统中GDP、经济增长率、人口数量、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等数据和能源系统中电力行业、炼油行业、焦炭行业、洗煤行业、石油石化行业、煤制油行业、煤制气行业、煤加工等行业的数据结合一起,将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看作统一的实体,在系统贴现效率最大化的条件下,计算出2015~2050年全国CO2排放总量,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碳配额的确定提供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参考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碳交易市场,针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场所、交易产品、交易机制、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等要素。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阐述文章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碳交易市场;第三部分是MARKAL-MACRO模型的介绍和应用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研究,分析当前中国交易市场的现状以及对构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提出一些建议。此外,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的相关年鉴,使计算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本文亦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文章中数据可得性有限,因此在模型计算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假设,这也使得计算出来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有一定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