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和清音是一种生存和繁衍于皖西北阜阳、太和、颍上、临泉、毫州及河南的沈丘、鹿邑、新蔡、上蔡等地的民间戏曲音乐形式,尽管历史上曾风光一时,但并未能引起音乐界、特别是关注民间音乐人士的足够重视,而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的研究,更是民间音乐研究上的空白。本文立足于对太和清音学会的实地考察,追踪记录其演唱活动,结合有关太和清音的文献资料和音乐本体分析的相关理论,力图把握太和清音这一民间音乐形式在特定时期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内涵,并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作出深层阐释。
鉴于音乐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在环境的依赖,论文首先论述了太和清音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文生态,指出太和清音的产生虽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与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传统文化厚重的积淀,也是太和清音产生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元素。
当然,要全面、如实地了解太和清音,实地考察更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论文将田野考察和查阅文献相结合,对太和清音的历史、生存现状及其原因,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指出太和清音之所以陷入后继无人、经费紧张、剧目乏新、市场黯淡的困境之中,正是由于清音自身因素、社会文化环境、人们观念意识等三大因素所致。
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拥有一定的生存生态环境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和浓郁的人文内涵,太和清音便拥有其独特新颖的唱腔、别出心裁的伴奏乐器搭配以及文人音乐般的文化内涵,这些无疑为清音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通过以上对太和清音历史、现状的阐述,以及其艺术形式和人文内涵的解析,意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关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