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密不可分。不同个性的学习者对输入内容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样;在输出过程中,不同性格的学习者表现的积极性也不同。教师在为学生输入时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输出活动中也很难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从而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在兼顾输入和输出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根据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输入和输出教学。也就是在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输入和要求学生输出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实践证明这种建立在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分类基础上的输入和输出对英语听说有很明显的效果。 论文分四章,加上引言和结束语共六部分。引言重点介绍加强输入尤其是加强在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基础上的输入的重要性和加强输出的必要性。 第一章是理论背景,介绍了克拉申(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以及斯文(Swain)的输出假设。此外还介绍了学习风格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和测量手段。 20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这也是他的五个假设中的核心。他认为学习者在接受了可理解性和充足性的输入后会自动获得输出能力。他强调的是输入而不是输出。本文的新见解是对克拉申的“i+1”进一步分析,认为输入可分为信息类输入、观点类输入和推理类输入。本文还在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框架内分析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斯文在坚实的观察基础之上,针对克拉申的输入理论的弊端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她认为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对外语的习得。 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者,其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学习风格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有文化、性别和年龄等。学习风格的要素包括有环境要素、情感要素、社会要素,这些因素对偏爱某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极大促进学习或阻碍学习的进步。学习风格的测量对于教师掌握所教授的班级的学习风格的状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力和口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探讨了在听力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群体进行“因人制宜”的教学。笔者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首先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风格的测量,了解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越多,他在语言习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