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易于在助人性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症状。然而近年来,诸多社会调查显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士的职业倦怠亦十分严重,位列各职业群体倦怠度的前列,这一与大众固有印象相左的调查结果,使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作出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抉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政务服务机构,有力地承载和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完善,时至今日,“两集中两到位”的政务服务中心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相应地从事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逐渐增多。尤其在县级以下的一线岗位,基层政务服务人员直接与企业群众打交道,是政府和群众间的桥梁及纽带,他们的精神状态、工作热情及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能力的评价。但由于他们工作岗位的特殊性,需要掌握的政策法规多,面临的接待咨询多,承担的工作量大,与普通的公务人员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问题更为突出。 本文以J县为例,在明确界定职业倦怠等核心概念、系统阐述职业倦怠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以MBI-GS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J县基层政务服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利用Excel软件分析了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J县基层政务服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二是性别、年龄、学历、政务服务工作年限及工作量等因素对职业倦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分别从组织、社会及个人的角度,分析了基层政务服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从组织方面看,考核、激励及职业培训制度的不完善、“身份”的限造成了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在社会因素方面,应对外部舆论、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社会支持的缺失,加剧了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而个人方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职业匹配度低、心理失衡及自我调节能力缺乏三个方面。最后,结合成因分析,在组织、社会及个人层面提出了缓解基层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组织层面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完善激励评价、容错纠错、薪酬及培训等相关体制机制;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在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同时,疏通利益表达及对话协商渠道,建立对基层政务服务人员的合理预期。同时,基层政务服务人员要从自身出发,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倦怠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