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释复肥磷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对作物的效应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释肥是施肥技术与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许多研究表明控释肥具有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的功能,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控释肥中控释氮肥的研究比较多,已经在减少硝态氮淋失、氨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对于控释磷肥的研究则比较少,尤其是施用控释磷肥能否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目前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由于控释肥的控释功能,磷的释放是否能满足作物在整个生长期的需要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阐明新型肥料——控释复肥中的磷素施用的肥效,以及施入土壤后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变化,本研究通过静水释放、高粱幼苗盆栽试验、马铃薯大田试验方法,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小型流化床包膜试验设备生产的控释磷酸一铵和两种控释复肥,系统的研究了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对作物的效应,与普通肥料进行对比研究,以便为控释肥制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 控释肥料中养分释放接近S型,整个释放过程存在一个释放的高峰期。控释磷酸一铵中的磷素释放率稍小于氮素释放率,磷素释放达到高峰后,释放速率下降略慢于氮素。2. 与普通磷酸一铵相比,控释磷酸一铵施入土壤后磷的有效性较高,无论是近根区还是非根区土壤有效磷随时间的变化分配更趋于合理。施入土壤中的磷素,除作物吸收利用外,主要以Ca2-P、 Ca8-P、 Al-P的形态积累。所有的施磷处理无论是控释还是非控释处理其Ca2-P、 Ca8-P、 Al-P 均较非磷处理极显著增加。控释处理的Ca2-P随培育时间变化呈现同样的规律即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非控释处理则为一直减少的趋势,Ca2-P的增加以高磷水平的控释处理为最大,结束时即150天时控释处理均比同水平的非控释处理高,而且低磷控释与高磷非<WP=5>控释基本一致;Ca8-P在培育150天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小,但总体仍是控释处理小于非控释处理; 施磷处理的Al-P和O-P的含量有所增加;但Fe-P与 Ca10-P在本试验期间基本没有变化。3. 磷肥的施入,促进了高粱地上部和根部的生长,而控释肥由于缓慢释放养分,与作物吸收相一致,更能促进高粱的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 对于高粱地上部及根部的磷素累积, 在两种施磷水平下控释处理地上部及根部磷素累积量均大于非控释处理, 尤其是在中期, 而且高磷水平下优势更加明显, 低磷控释处理的磷素累积量能达到高磷非控释的累积量, 即减少一半的用量即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氮、钾、钙、镁相同的水平下,控释处理比非控释处理更能促进地上部及根部氮、钾、钙、镁累积量, 这种优势在中期表现最明显。4. 与普通速效复肥相比,控释复肥施入土壤后磷的有效性较高,马铃薯植株的氮、磷、钾累积吸收量比普通化肥明显增加,当季磷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低磷控释的处理当季磷肥利用率比非控释的处理增加了32个百分点,达到了44.4%;高磷控释肥处理的当季磷肥利用率比高磷非控释的处理增加了35个百分点,达到了48.7%,并且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5. 针对控释肥研究中磷素是否有必要进行控释的问题,本试验研究的结果证明,磷肥包膜控释对于提高磷肥当季利用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其他文献
运用GIS技术,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丘陵地区紫色土表层(0~20cm)土壤中的氮、磷、钾等13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规定进行研究的结果:1.该次试验的采样区位于江津市,为低山丘陵地貌,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土地整理工作在中国的全面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亟待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
胶膜形成于土壤裂隙或孔隙表面,处于土壤中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特殊微域,是土壤固、液、气三相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交汇场所,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的界面,同时它又是土壤中
阿特拉津(英文名Atrazine,中文又名莠去津),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在国外它是地下水中最常被检出的除草剂,在国内它是地下水潜在的农用化学污染物.该文选择其作为
铜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污染环境的重金属元素。果园生产中由于大量施用波尔多液等含铜杀菌剂,造成铜在土壤中大量累积,破坏了土壤环境中的营养元素平衡,降低了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