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的精神现象,社会意识是在人的实践并基于社会存在形成。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把握,都是为社会存在所制约的。因此,对社会意识的产生及发展来讲,要求必须从社会存在本身来揭示。即从以物质生产为本体的社会存在出发,阐释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与生俱来的从属性,这是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规定。在此意义上,社会存在的直接出场,使得道德、宗教、法律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但对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来讲,在强调社会存在制约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或决定往往要通过社会意识历史生成的特殊规律表现出来,即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基于此,本文以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为视角,展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问题研究。一方面,通过考察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逻辑,来深入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呈现方式。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建构,为建设异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种有益的理论指导。为此,本文将立足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主要文本,深入分析这些文本中与社会意识相关的主要论述、思想和观点,以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为视角,来考察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一论断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指向。正文分为四章,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考察社会意识的生成空间。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社会意识是从属于社会存在的概念界定,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社会意识,而且社会意识就内生于社会存在,以物质生产为本体的社会存在奠定了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空间。在这一基础空间内,作为精神现象的社会意识,在方法论意义上指对社会存在所内含的诸多内容的哲学范畴指称。由此,社会意识的概念界定在马克思那里所强调的正是实践维度上的意义,以凸显社会意识被各种社会实践因素交织之后所呈现的复杂情况。无论语言还是精神产品,社会意识的存在方式总是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的前提性考察,且以对社会存在的适应与冲突为表征集中呈现出自己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讲,社会意识的生成空间表明要从社会存在本身来揭示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考察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对象化是如何展开的。即围绕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所内含的对社会事实的批判反思、对社会关系的价值判断、对主体发展的自觉展开构成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解释及影响方式。第二章考察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从社会存在本身来揭示社会意识的产生及发展,所考察的是实践意义上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和支配。但由此而来对社会意识的受动性肯定,并非对社会意识自身历史生成规律的否定,而是以合理化的方式拓展到社会存在之外,考察社会意识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变革与发展在物质生产这一本体之外还有自身规律,即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是在整体上决定了社会意识历史生成的受动性,但并不直接影响每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具体展开。对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而言,并不单纯是在物质生产的逻辑上线性完成的,在真实的历史中社会意识的受动性恰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替起第一位作用而实现的。另一方面,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历史生成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思想或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合理缘由,这也恰是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从社会意识的历史沿革出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在受动性上表现出必然的历史选择性特征,具有稳定的价值空间,是对生活于某种文化中意识主体的价值关照。第三章考察社会意识的嬗变发展。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人类社会实践的不间断性决定了社会存在的持续发展。因此,只要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持续性的,那么作为社会精神现象的社会意识就始终要求以感性的现实生活过程来表述自身,即社会意识的发展始终是一种历史性的生成。但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不可能像在自然界中一样,以一种通常的、简单明了的因果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所表现出的权威理念与文化讨论的反复,相较于以物质生产为主体的社会存在,是融合理性与意志的整一性价值观变革,带有思想传承性和观念延续性,并不直接地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程度相对等,其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空间。另一方面,对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而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法提供了社会意识先进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这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又一呈现。藉由此,对社会意识的主体来讲,个体意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观念总体为限定的。即作为观念总体的社会意识既赋予了单个主体意识发展的持续性拓展空间,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社会内部单一个体意识的发展趋势。第四章考察社会意识的实践指导。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问题研究最终目的在于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积极指导,以凸显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对于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变革与发展是基于旧的社会意识,在社会范围内对新的社会现实的观念确认,是社会实践向前推进的客观需要和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文化差异性、新旧观念冲突、自我意识发展等问题,有着对现实课题的迫切关照和目的诉求,其显性地呈现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代言人作用,并以极具规律的选材标准和叙事模式表达着社会内部的大众焦虑情绪和对新型伦理秩序的建构诉求。因此,在实践指导层面,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必须真实有效地展开对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价值建构,以在实践层面真正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思想力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展开对社会内部诸多意识的管理和整合,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终形成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推动合力。总体来讲,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的精神现象,其历史生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展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主体塑造自我精神世界的可能空间。据此而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非一种关于思想或观念发展史的抽象论断,其意指内化于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思想或观念对人类社会实践重要作用的强调。当我们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实际上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环节,且普遍联系、相互内化的动态过程来定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的。在此意义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揭示了在社会存在的从属限度内,社会意识的发展始终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其历史生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社会存在的线性表达;另一方面昭示了社会意识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寻求自身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主体性特征与可能性空间。藉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规定作用往往要通过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出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大厦的建构也往往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