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颏成形术是矫治包括颏部发育过度、发育不足和颏部偏斜等涉及颏部前后、上下及左右三维方向发育异常的正颌外科中最常用的术式之一。自从Hofer在1942年首次提出通过口外入路行颏成形术以来,为了满足不同的美学和功能需求,各种各样的截骨设计已经被开发出来。目的:在本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改良颏成形术,首先将其与传统颏成形术比较,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下颌下缘骨缺损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面型;其次,观察其对牙颌面畸形患者的舌骨位置及后气道空间的影响来评估改良术式对气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中改良颏成形术是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及颏部移动距离设计的截骨线的后缘,颏部移动距离越大,则截骨线往后部延长。在将游离颏部骨块移动到设计位置后,以颏前点为圆心顺时针旋转颏部骨块,确保颏部骨块两侧后上缘与下颌骨接触,以维持下颌下缘的连续性。1.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我科的16例接受改良颏成形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A组)及15例接受传统颏成形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B组),收集术后一周及术后一年的面像及影像学数据。利用Pro Plan软件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术后一周时颏部的移动距离;利用Mimics软件重建并测量被截下的颏部骨块的体积,分析术后一周到术后一年期间颏部骨块体积变化;测量术后一年时下颌骨三维重建图上下颌下缘骨缺损长度和骨缺损角度;将患者在术后一周和术后一年的下颌骨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以分析颏部骨块的骨吸收程度和骨吸收位置差异;最后,在术后一年用李克特量表对患者满意程度进行评分。问卷得分与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进行分析。2.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我科的单纯接受改良颏成形术的14例骨性Ⅱ类牙颌面畸形患者,收集术前一周及术后一年的面像及影像学数据。通过测量术前及术后面像,分析面型角和面部比例变化;通过测量术前及术后头影侧位片来分析舌骨的位置和后气道空间的宽度变化;利用Dolphin Imaging软件重建术前及术后患者后气道空间,测量其横截面积及体积变化。测量结果导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由于术后一年时下颌骨两侧骨缺损差异较大,因此分别测量了两侧下颌下缘骨缺损长度和骨缺损角度。结果表明,改良组骨缺损的严重程度较轻:改良组骨缺损长度为7.14mm±3.92mm,传统组骨缺损长度为8.43mm±2.65mm(p=0.138);改良组骨缺损角度为159.11°±13.74°,传统组为131.80°±16.50°(p=0.000)。2.组间分析,改良组和传统组在术后一周和术后一年时骨体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分析,改良组和传统组经过一年时间的骨吸收,骨块体积均减小,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两组之间骨吸收量和骨吸收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改良组平均骨吸收量为183.13mm~3±71.73mm~3,传统组为253.67mm~3±112.52mm~3(p=0.045);改良组平均骨吸收率为4.42%±1.34%,传统组为5.96%±1.07%(p=0.002)。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组,改良组颏部游离骨块吸收程度更轻微。3.差值彩虹图显示颏部骨块截骨线边缘有清晰的蓝色部分(蓝色部分表示骨吸收大于0.5mm),说明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此外,差值彩虹图显示骨吸收在颏部骨块的两个锋利的后上缘特别明显,这意味着骨吸收主要发生在这里。4.李克特量表结果显示改良组平均得分为4.75±0.45,传统组平均得分为3.87±0.83,两组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0),说明相较于传统组患者,改良组患者对他们的下颌下缘轮廓形态更满意。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问卷得分与右侧骨缺损角度(r=0.48,p=0.006)和左侧骨缺损角度(r=0.52,p=0.003)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这意味着缺损角度越大,切迹越不明显,患者满意度越高;同时,问卷得分与骨吸收率(r=-0.47,p=0.008)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也表明骨吸收越多,患者的满意度越低。6.患者的面型成功得到改善,面型角从22.7°±2.1°减小到14.2°±1.5°(p=0.001)。同时面下三分之一到面中三分之一的百分比从88.1%±2.8%增加到98.5%±1.4%(p=0.001)。7.头影测量结果表明:舌骨点到Y轴距离的增加了0.64mm±0.36mm(p=0.001),舌骨点到X轴距离减少了0.81mm±0.82mm(p=0.004),舌骨点到第三颈椎体的最前下点的距离增加了0.54mm±0.66mm(p=0.016),而舌骨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尽管减少了0.69mm±1.56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改良颏成形术可一定程度影响舌骨位置,可凭借颏部舌侧肌肉牵拉舌骨向前下方移动。8.后气道空间宽度在下颌角水平和舌骨水平均有明显增加,分别是0.90mm±1.11mm(p=0.001)和1.38mm±0.66mm(p=0.001);此外,通过测量气道横截面积变化,在舌根位置及舌骨位置的气道横截面积均有增加,分别是14.6mm~2±14.5mm~2(p=0.004)和32.4mm~2±14.3mm~2(p=0.001);软件自动测量了后气道空间最小横截面积,结果显示从术前的150.7mm~2±58.9mm~2增加到术后的203.7mm~2±49.9mm~2,平均增加53.1mm~2±22.7mm~2(p=0.001);对评价气道功能最重要指标之一的平均横截面积也增加了28.8mm~2±14.4mm~2(p=0.001)。后气道空间重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气道总体积增加了1528mm~3±638mm~3(p=0.001);下咽部空间容积增加了1161mm~3±643mm~3(p=0.001);而口咽部空间容积尽管显示一定程度的增加367mm~3±535mm~3,但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96)。以上结果表明,改良颏成形术对牙颌面畸形患者后气道空间起显著的积极影响。结论:改良颏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下颌下缘骨缺损的风险,并能长期维持下颌下缘的连续性,从而改善牙颌面畸形患者面型。此外,它还对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后气道空间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不仅具有气道安全性还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