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依靠传统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更是需要通过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资金投入大、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导致了制造业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举棋不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驱使下,制造业企业开始进行产融结合的战略布局,试图通过持股或参股金融机构获得更为优势的资金资源,同时利用金融行业的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更好促进企业创新活动。但是过度金融化可能也会使企业出于市场套利动机过度追求金融利益从而挤压企业的创新投入。那么产融结合实施至今效果到底如何,对于实体企业创新的影响到底如何。在不同的影响效果下,产融结合是出于何种动机?获取资金动机或是市场套利动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又是如何?
对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我国A股2008-2017年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的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我国制造业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其次通过检验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最后分析不同类型信贷期限结构公司中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后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所以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是出于市场套利的动机。第二,企业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第三,在市场套利动机下,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越长,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强,原因在于企业将应用于生产经营的长期借款进行金融市场的套利行为,进一步挤出了企业的研发创新。第四,因为国有企业受到更多政府管控,非国有企业是市场化经济的产物,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企业的市场套利动机越强,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强,同时非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所以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据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监管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企业产融结合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实业资产泡沫化”;第二,监管部门应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并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第三,银行业应弱化信贷歧视并加强贷款专用的审批机制;第四,制造业企业应立足长远,不应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企业创新;第五,制造业企业应加强创新资金管理,改善薪酬激励机制。
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当前制造业企业创新与产融结合的热点,引入信贷期限结构这一要素,通过研究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影响来验证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一方面丰富了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研究,另一方面为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与产融结合政策提供参考。
对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我国A股2008-2017年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的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我国制造业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其次通过检验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最后分析不同类型信贷期限结构公司中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后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所以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是出于市场套利的动机。第二,企业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第三,在市场套利动机下,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越长,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强,原因在于企业将应用于生产经营的长期借款进行金融市场的套利行为,进一步挤出了企业的研发创新。第四,因为国有企业受到更多政府管控,非国有企业是市场化经济的产物,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企业的市场套利动机越强,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强,同时非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所以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据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监管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企业产融结合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实业资产泡沫化”;第二,监管部门应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并加强企业创新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第三,银行业应弱化信贷歧视并加强贷款专用的审批机制;第四,制造业企业应立足长远,不应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企业创新;第五,制造业企业应加强创新资金管理,改善薪酬激励机制。
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当前制造业企业创新与产融结合的热点,引入信贷期限结构这一要素,通过研究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影响来验证制造业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一方面丰富了制造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研究,另一方面为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与产融结合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