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奥尔格·卢卡奇(Szegedi Lukács Gy?rgy Bernát),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当代理论界影响力最大、争议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其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与本体论的批判先河,对后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批判,乃至整个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式提出“异化”的概念,而在其问世之前,卢卡奇是通过拜读《资本论》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天才般的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与阶级意识本体性的缺失,并将其思想融入《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当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地位不可小觑,其核心观点“物化”、“阶级意识”与“社会本体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了新的研究视域。“物化”的提出为卢卡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工业化、机械化背后的实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社会结构的物化导致原初本真的世界被二重化的表象世界所割裂,而卢卡奇认为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于历史总体性辩证法的普适;无产阶级在参与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只有形成了以总体性辩证法的阶级意识,方能实现其对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所以,透过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构筑的物化理论体系,不难发现其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普世情怀:在社会本体论的追问中,他着眼于历史,生成了人的类本质追求的基本向度,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与解放问题;在历史性辩证法中,他指出人的整体性诉求,尊重人民对社会的支配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在总体性认识论中,他强调主、客体总体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与阶级意识》另一方面则意在对质疑声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重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国际共运的低潮中再一次推动其上升与发展,为正统性的马克思主义正名;重申正统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自在之物”与“二律背反”的消除作用;唤醒无产阶级历史的、整体的主体意识,重拾被资产阶级削弱的革命力与战斗力。卢卡奇在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地展现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且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思辨中,批判了形而上学主义的僵化马克思主义观,为其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马克思主义激发了活力。因此,研究物化理论不仅是理解卢卡奇思想的关键,而且为发掘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提供了参照。针对主要研究问题,本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研究的概述,即为第一章绪论内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同样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特性,都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本篇博士论文主要通过阅读研究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查阅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关论文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技术理性批判的相关文章论著,明确了理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采取对比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局部研究与理论拓展的方式,在尝试全面展示物化理论概貌的同时,提出本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突破与论述局限。第二部分,阐释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生成背景。第一,阐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国际”的破产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机器化代替手工劳作,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泰罗制”、“福特制”助推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些历史时代的变化引起了卢卡奇的重视,在探寻马克思主义被实证化的根源过程中,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进程,寻求无产阶级革命的出路。第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也同样面对着马克思主义实证化的棘手问题,他们不仅要应对来自实证派的理论攻击,而且还要坚持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所以,第二国际理论家们也同时发声,为革命寻找新的出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多方的理论解读,对无产阶级革命做出多元的实践指引,从而形成右、左、中三个派别,各执一词,标榜正统。第三,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物,更是集黑格尔、韦伯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于其中,并且,师承齐美尔门下,其思维导向的基础均是物化理论形成的强大学术理论背景。第三部分,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前提。卢卡奇在洞察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物化的逻辑架构,它包含着理性与历史的哲学维度内涵。就理性的维度来看,物化理论结合了《资本论》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以及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市场对商品的支配性同形式合理化的普遍性是不同方面的同一性的体现。对于物化中的“物”,不只是参与市场体系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物,而且是形式合理性维度的物。形式合理化与主观态度相互作用,物化定式形成了物化结构。同时,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也存在着相似的意识行为结构,但这一物化逻辑结构存在着其本身的局限性:内容感性与形式理性之间、总体感性与部分理性化之间的矛盾。形式合理化的批判是需要辩证、具体的总体理性作为前提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物化想要达到的是对历史辩证法的内在超越的目的,作为历史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的无产阶级具备实现对物化结构的内在超越的能力。也就是说,关于物化的产生是由历史发展造成的,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出卖给了资本家,物化才构成了人的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命运;并且,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即便物化客观性的存在,但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也存在着区别,无产阶级不单纯的以物化结构的元素出现,而且是扬弃物化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在生产创造物的过程中发挥着由量变到质变的作用,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时间堆积产生的剥削数量的差异,而且是对劳动者自身感性生命的剥削,所以,产生了作为商品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产生于实践,在其生成与演化的过程中,物的运转体系不断地还原为人的主体力量,社会中物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人的关系,人的类本质属性的历史开始不断生成。第四部分,揭示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整体脉络。首先,界定出卢卡奇物化理论所定义的物化概念。(1)卢卡奇通过拜读《资本论》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天才般的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与阶级意识本体性的缺失,就此提出物化的概念。(2)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野聚焦在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并认为商品拜物教不能完整地表述异化。要把最直接的物化现象作为基点,凭借哲学理性思维批判异化劳动。(3)卢卡奇在拜读《资本论》的过程中形成物化理论,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普遍存在性。并且,将批判的视域延伸至资产阶级国家和官僚机制的物化。其次,通过对生产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意识领域物化现象的阐释,明确物化的表现形式。再次,凭借社会系统客体化、社会主体的物性存在,以及物化意识奴役人心来明晰出物化的演进路径。最后,发掘出卢卡奇物化理论所要解决物化现象的最终手段,即通过阶级意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对自发性的批判、共产党人集体意志的领导来扬弃和彻底消除物化。第五部分,论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物化观的理论影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本质归结于技术理性批判,其“物化”思想以技术理性为载体,延伸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甚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批判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以理性批判的方式,对物化理论予以了继承和发展。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物化批判应集中于对理性权力的批判,普遍权力的控制将直接导致物化,物化辩证法的使命是消除理性权力的物化。哈贝马斯在批判的接受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理性思想的同时,对把启蒙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并通过交往理性重建物化批判的规范性基础,从生活世界与系统两个层面分析资本主义合理化进程。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使得经济与行政系统得以分化形成,但系统过度庞大,其调节机制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影响了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物化是生活世界殖民化。而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在延续卢卡奇对于社会本体存在研究视角的同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韦伯的技术理性方法,剖析出技术已然成为了物化社会的主要工具,人类沦为单向度地发展的结局。霍耐特重申了物化的概念,指出物化并不是对交往能力的削减,而是对人的类本质身份的束缚。这种物化的束缚不仅隐匿于生活世界中,而且也会在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出现,最终霍耐特提出承认理论重构的物化批判。第六部分,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观的异质性,以及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观的丰富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关于物化的概念、生成根源以及物化扬弃路径等方面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存在着分歧,他与马克思异化思想背后的异域之处和内在逻辑关系有必要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异化学说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物化逻辑的深层探讨与研究的关键,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现象,追根溯源于对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研究之上,其批判“物化”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探讨着社会本体论的归结,批判视野集中在“历史”,但究其本质而言仍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卢卡奇又将批判的视域延展至意识理性领域,这为其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想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学说,这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置身的处境,也为中国社会的快速、科学、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