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隶属于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别名松口蘑,与松属、栎属植物共生,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是世界著名的珍稀食用菌。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松茸产地之一,松茸在我国食用菌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大规模掠夺式采集,我国松茸资源日渐枯竭,产量逐年递减。全面掌握我国松茸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环境特征,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与抚育是实现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针对我国现阶段松茸保育开发的现实需求,通过对现有物种分布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将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同时纳入到模型分析框架之中,通过生态位因子分析及模拟,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因素和气候因素对松茸资源分布的作用强度,揭示了中国松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适生等级,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松茸潜在分布及变化趋势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估。1、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和生态位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松茸的适生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松茸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区—秦岭—长白山一线,横跨我国的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四川、吉林等地是我国松茸适生区最为集中的省区。2、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松茸分布区的潜在变化进行了全面评估,发现伴随气候变暖,我国松茸的适生区域总体呈现缩减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松茸适生区的丧失程度明显高于西南地区,云南西北部地区、川西高原地区、西藏自治区的东南地区将是未来我国松茸资源保育的核心区域。3、对高山松(Pinud densata)、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赤松(Pinus densiflora)4种共生树种的适生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和川滇高山栎两种植物不仅表现出较强的气候偏好性,还表现出较强的区域依赖性,两者的适生区分布情况都是与山脉走向类似,而且海拔越高适生指数也越高;云南松的适生区分布几乎囊括我国的整个西南地区,但其高度适生区仅局限于云南省;赤松在4种共生树种中分布最为广泛,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其潜在分布区呈现出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进一步扩张的趋势。4、结合气候因素与生物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共生植物并不是限制我国松茸分布的核心要素,在较大时空尺度范围内,气候变化将成为威胁我国松茸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从总体上为我国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具有前瞻性的数据支撑;为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开展珍稀园艺资源的资源评估和保育规划提供了解决方案;为深入解读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科学参考和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