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组方法度审视《伤寒论》之组方、用药,以加深对仲景经方的理解,并以此探究六经实质,为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的组方理论,对《伤寒论》基本方剂进行计数统计,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思想对仲景方常用药物确定五行互含属性。从《辅行诀》阴阳二旦、四神大小诸汤证中总结出外感病辨治规律,并和《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仲景对《汤液经法》处方用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对《辅行诀》与《伤寒论》的相关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思想,气化学说为基础,结合《素问·脏气法时论》《阳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等篇文章,探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之含义,以阐明《内经》三阴三阳对《伤寒论》六经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2.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学说,以《辅行诀》治疗外感天行病阴阳二旦、四神汤证为研究对象,从病因、发病、传变、辨证体系等方面和《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归纳总结六经病的病理特点。3.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组方理论审视《伤寒论》基本方,并和现今组方理论比较出异同。4.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注1思想对《伤寒论》中体用补泻注2药物进行归类,寻求仲景用药规律。注1:“五行互含”为《辅行诀》特有的药物分类方法,如肝木其气升散,辛味能散,故认为辛味属木。譬如桂枝味辛,故属木;桂枝入肝,为木中木药;细辛味辛属木,入肺,为木中金药。此与传统中医理论中辛味属金不同,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实用性。注2:“体用”为古代中国哲学用语,“体”有质体之义,为阴,“用”有功用之义,为阳;此处“补泻”是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基础上,如肝主升散,辛味能升散,故辛能补肝用;升散太过,必损质体,酸味能敛阳,益质体,故酸能泻肝用、补肝体。研究结果:1.《辅行诀》中的“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行气化学说为基础,使中医生理、病理、组方、用药形成了系统的辨治体系。2.《黄帝内经》在广义概念中论伤寒,以经脉之气传变体现三阴三阳之圆运动:《伤寒论》以六气统领脏腑、经络,六气传变体现三阴三阳之圆运动。3.六经病病理特点体现六气“出入离合”异常。3.1太阳主郁(注1)、其气外出不及;3.2阳明主滞(注2)、其气内入太过;3.3少阳主痞(注3)、枢机“合”太过;3.4太阴主缓(注4)、其气外出不及;3.5少阴主燥(注5)、枢机“离”太过;3.6厥阴主逆(注6)、其气内入太过。4.《辅行诀》中的外感病辨治体系以五行理论为纲,《伤寒论》六经体系以阴阳理论为纲。5.《伤寒论》中七首方后加减例证明:仲景组方原理是以调节五脏气化功能为基,结合药物功能,以味成方。研究结论:1.《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理论为《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纲领性作用。2.《辅行诀》为辨“气化”论治,现今中医为辨证论治。五脏气化太过、不及为病之本,具体病证为病之标。3.《伤寒论》以六经体系纳入阴阳二旦、四神大小汤证,对《黄帝内经》、《汤液经》关于外感病的治疗,实现了辨证论治的创新。4.“汤液经法图”暗示了天、人、地三材之运行规律,是阴阳、五行运动规律之融合。5.《伤寒论》兼具辨“气化”、辨证两种认识疾病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