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王船山在批判性地继承并发挥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其从“天”下贯到人的“性命论”思想。他继承张载“太虚即气”的天道观,认为整个太虚均是阴阳二气之充满流溢,二气聚而为有形之万物,散而复归于无形之太虚。气本论的思想是船山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反驳了理学家所谓的“理先气后”的观点。气分阴阳,气之聚散分合、流行氤氲,即皆为理。他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理在气中,而“气无非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理与气为互相依存之体,且“通一无二”。“通一无二”之理、气,在船山思想体系里,尽皆为善。这是船山综合孟子性善说与理学家理本论的思想而使其作为自身哲学体系理论的形而上依据。由气善、理善,而后由天命之善。形而上的命,即在天之理、气流行变化。船山认为天命为善,他以为孟子所谓“性善”其实是“命善”,这个善之命是一切善的根源,然而还不算作真正的人之性。天命之善只是提供了人性发展的形上依据,或者是人性发展可依照的范本,只是为人类发展善性提供了可能的形上源泉。而人性之成一面在于天命之日授予人,使得人性有发展为善的可能;另一面,人性之成则在于生后之“习”,人性非“一受成俐而不可变易”,人生以后其性可成可革,“习”之为功于性大矣哉!不论是天命之性,抑或生后之“习”所成之性,均是日生日成的,这便是船山“性日生日成”的命题。船山动态的人性论别开生面,在传统的中国人性论思想里可谓一朵奇葩。而不论人性论的特点如何,人性始终是人之气质所具之性,人性即“气质中之性”。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所构建的性命论思想体系里,处处可见其对先儒思想的继承与修正,而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与人性论发展到船山这里,大概也可算作一个结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