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双版纳傣族的寺庙教育是傣族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它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地区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日益紧密的联系。寺庙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佛教信徒,而且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寺庙教育逐渐走向衰微,具体表现在寺庙教育内容的宅化,教育方法的单一以及教育管理的疏松等等。同一民族文化体系内部不同构建成分之间的差异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一学校相同民族不同性别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学校教育校内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一般地区由于性别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男女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但是在傣族地区学校中傣族男女学生发展差异表现的尤为显著。为了论证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特选取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海三中为研究个案,以该学校中的傣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在接受寺庙教育的傣族男童,即“和尚生”、还俗的男童、从未进入寺庙做和尚的男童以及女童四个群体。选取对学生发展表征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发展指标和学科学习发展指标两大方面进行考察,采用田野考察和比较分析等方式对家长、学生、教师进行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接受寺庙教育的傣族“接受寺庙教育的男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均表现为消极的状态,厌学、逃学现象比较严重;人际交往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上为不尊敬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形的冲突。表现在生生交往上则喜欢欺负其他民族的学生,因为特殊的民族文化导致不能正确的转换佛与学生两种身份,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另外在学业成就上,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辍学率高、升学率低。而与其对比的对象即“从未进寺庙的傣族男童”在各个方面与女童表现的相似,均优于接受寺庙教育的男童。然而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傣族男童与女童各个方面均表现的差不多,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优于女童。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是始终存在的,生理差异是两性心理和行为产生差别的先天基础,而后天环境与社会文化的作用,诸如家庭、教育、社会观念等因素应该成为导致两性差异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案例从根本上排除了性别的刻板印象。验证了在傣族地区寺庙教育就是导致男女学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傣族特殊的文化使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寺庙教育日益衰微,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所以,我们要辨证的看待寺庙教育,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继承与发扬;同时作为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定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走向共生,借鉴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另外充分发挥寺庙教育的隐形功能,通过各种仪式教育让所有的外在真正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傣族地区学校傣族学生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