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本体研究方面,对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递复句进行研究。我们从习得偏误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反递复句的偏误现象,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设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反递复句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照。论文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本体研究方面,对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递复句进行研究。我们从习得偏误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反递复句的偏误现象,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设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反递复句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照。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在研究现状部分,主要介绍了反递复句本体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我们总结出目前对反递复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二章是关于反递复句的本体研究,主要对其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进行了论述。我们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对语料的分析,将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分类整合为反预期功能、规避劝导功能和情感态度功能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语料对其进行描写分析。
第三章是对中高级留学生反递复句偏误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反递复句的偏误语料入手,按照定量分析的原则对其进行分析考察,归纳总结其偏误类型,我们除了对前人研究总结的语法层面的偏误进行了补充外,还关注到了一些非语法层面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下文反递复句的教学策略研究提供思路。
第四章是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策略。我们对适用于反递复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最后针对《发展汉语》(高级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
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对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之后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全书共一百回,以两世姻缘的故事为框架,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塑造了大大小小的恶人形象几十个。在塑造恶人形象的同时,小说对晚明社会的官场黑暗、世风浇漓、民风堕落的现象都有所揭露。小说中恶人形象的塑造手法以及讽刺艺术,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拟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恶人形象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探讨恶人形象的内在意义及创作价值。第一章对《醒世姻缘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明末清初的百回世情小说,前承《金瓶梅》后启《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西周生在作品中以明代山东的乡村世情为主要写作对象,这在其他小说中是比较罕见的,其研究价值已获得学界的认可,但已有成果对乡村的界定仍参差不一,且缺少对作品中乡村描写宏观且深入的研究,故论文分为以下五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先从“乡村”的界定入手说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然后概述学
严羽是南宋末年著名诗论家和诗人,其诗论著作《沧浪诗话》被历代的论诗者和写诗者奉为圭臬,另有诗集《沧浪吟卷》传世。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大多着眼于对其诗论《沧浪诗话》的研究,对其诗歌作品关心不足,并且普遍认为严羽诗歌存在着“内容贫乏、境界狭窄”等问题。严羽出生之时,南宋王朝江河日下,几乎走到末路。而生于这个不幸时代的严羽仍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但是因为各种理由他终生没有中举出仕,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有着大量
司马迁继承父志,发扬史官家庭传统,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要求撰成《史记》一书,记录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文献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史记》全书中出现了不少来自于五经的材料,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对其进行改造并加以征引,或引原文对史料进行补充,或改变原有叙事背景,化用于自身述史过程中阐发义理,对丰富儒学、经学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一章从《史记》文本出
汴京,作为宋代的都城,是最直接承担着宋代兴亡结果的城市;金陵,则是宋代的文化名城。两座城市负载了独特的历史内涵,表现出宋代不同阶段的文人情感、士人心态与社会风貌。宋词,是我国宋代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描写,这些描写留下了那个时代最为丰富的城市生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史书的记载进行了佐证与补充。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汴京与金陵的特殊地位与文化内涵、汴京
作为一部叙事完备编年体史书,《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而宴饮生活作为春秋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活动,在《左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记录。本文通过对《左传》中对宴饮活动的记述的研究,试图分析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展开一幅宴饮游乐的美好画卷。本文首先分析了春秋时期贵族的宴饮器物,通过《诗经》中宴饮诗对春秋宴饮的描述,从器物使用、食物选择和饮食器具的组成三个方面分析了春秋贵族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而后从习得偏误的角度来分析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现象,探讨偏误成因,并针对偏误现象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语篇教学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手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
魏晋时期是一个对空间迁移、时间流逝有着痛切感受的时代,在急剧的人事代谢中,魏晋文人被时空的断裂感影响,诗文中呈现出梦幻与荒诞之感。本文第一部分从代物理学理论出发,解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其本身却是无所不包的;时间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只能通过人事变迁为人所认识。从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入手,详细阐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记忆的纵深与空间的探索发现,想象、
本文以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布、语用功能以及语体分布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进行了比较,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分析了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对“其实”和“事实上”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话语标记
纵观整个东汉王朝,刘秀凭借着宗法联姻所缔结的豪族纽带势力登上皇位,在一众功臣的辅佐下实现了国家制度建立之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大一统,这些功臣世家日后逐步演变为外戚、士族,由他们的家族成员、门生故吏所形成的庞大的社会关系是影响整个东汉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主导力量。本文将结合光武中兴时期的势力分布与政策主张,着重呈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功臣家族的谱系脉络。通过考证,了解东汉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为东汉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