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优化处理,探讨其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择期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ERAS方案组(E组,n=30)和常规围术期处理组(C组,n=30)。E组进行医护一体围术期管理,术前加强ERAS知识宣教,戒烟和呼吸功能锻炼,给予营养支持并让患者在麻醉前12 h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清液800 ml,麻醉前23 h进食清液400 ml。麻醉方式采用全麻复合连续胸段硬膜外麻醉,术中采取保温措施,限制性补液方案,术中完善镇痛、术后多模式镇痛,鼓励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和下床活动等一系列快速康复外科策略进行围术期管理。C组采用传统常规围术期处理和监测手段,以常规方法补液。患者入室后未做保温处理,所输液体及腹腔冲洗液亦未做加温处理;未进行硬膜外阻滞,术后镇痛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ASA分级、BMI、受教育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和术中液体输入量、舒芬太尼消耗量、睁眼时间(术毕至呼唤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术毕至拔出气管导管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毕至患者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由一名固定的资深麻醉医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于术前1d(T0)、术后1h(T1)、术后6 h(T2)、12 h(T3)、24 h(T4)时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静脉血清中的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IL-1β、IL-6及TNF-α表达量。记录患者术后在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食时间及总住院天数等。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嗜睡、躁动及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ASA分级、BMI、受教育程度、病理分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C组比较,E组患者的术中液体输入量和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睁眼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比较,E组术后1 d、3 d的MMSE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C组术后1 d、3 d,E组术后1 d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在术后1 d、3 d、5 d的POCD发生率分别为6.7%、3.3%、3.3%,C组POCD发生率分别26.7%、16.7%、13.3%,E组术后1d、3 d POCD发生率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和NSE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E组术后T1T4时点的S100β蛋白和NSE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E组IL-1β、IL-6水平在T1、T2时明显下降(P<0.05),TNF-α表达量在T1T3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C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总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E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嗜睡、躁动及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AS策略可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质量,加速患者术后康复。2.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早期POC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NSE含量和IL-1β、IL-6及TNF-α的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