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三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海洋CSEM)是一种利用电阻率差异来分辨海底构造储层中含油和水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海上石油勘探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快速地发展,人们将对能源的需求目光越来越多投向海洋,而海洋CSEM作为对海上地震资料的重要补充,在后期的资料解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对海洋CSEM的研究还不太成熟,不管是方法技术还是仪器研制方面都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三维正反演方法技术两方面进行研究,利用有限体积法分析三维正演响应规律,同时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实现了海洋CSEM三维反演,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今后对海洋电磁实际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奠定基础。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推导了海洋CSEM三维控制方程,并利用基于交错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将离散后的方程组合后形成了一个大型线性方程组,并采用Krylov子空间方法中的拟最小残差法求解线性方程组。为了解决海洋CSEM中场源点处的奇异性问题,将总场分解为一次场和二次场,并引入一个全空间或层状的参考模型,消除场源点处奇异的电流源项。在求解方程过程中加入散度校正,提高计算速度。正演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响应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归一化的电场响应刚好相反。发射源的位置和储层尺寸同样也会影响着电场响应特征,收发距增大电场响应减小,储层厚度和长度的增大电场响应也增强。从归一化曲线上看,电场和磁场的振幅归一化曲线基本都能指示储层边界位置,电场效果较磁场更好些。另一方面,本文详细地推导了灵敏度矩阵的计算过程,讨论了水平电偶极子源的灵敏度分布的特征,分析了在均匀半空间和含高阻异常体时灵敏度的分布情况。本文的灵敏度是基于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计算目标函数的一阶导数,只需要两次正演就可以得到灵敏度矩阵的一行。同时,本文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实现了海洋CSEM三维反演。阐述了线搜索中不同条件选择,模型参数转换以及迭代条件等与反演过程相关因素。通过对几种典型理论模型的反演,分析了不同频率、不同测量方式的反演结果。采用多频率多测线的方式得到的反演结果与真实模型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方法在海洋CSEM勘探中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
中亚造山带(CAOB)是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中不同构造单元增生拼贴的产物,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为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窗口,历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蛇绿混杂岩作为造山带中标志性的岩石-构造单元,其内部记录了洋盆打开、俯冲-增生和最后闭合过程的诸多关键信息,是研究古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重要地质载体。本文以西
晚二叠世末期见证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紧随其后的早三叠世更是经历极其缓慢的生物复苏,复杂后生动物生物礁的重建以及有机质养分的上涌更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完成古生代海洋结构转向中生代海洋结构的巨大海洋生态系统转变。在这一极端气候条件下,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热点问题,华南板块上多条剖面的系统综合地层研究,主要包含以牙形石为主的生物地层研究,锆石定年研究
江南造山带是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新元古代碰撞拼合过程中形成的,其构造演化过程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桂北和梵净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区内出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和沉积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前人已对这些岩石进行了许多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但是对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解释的不同使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桂北和梵净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岩相学、
隔水层与含水层相互作用是国际水文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粘土弱透水层与孔隙含水层的相互作用。在自然沉积、过量开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影响下粘土弱透水层会发生有效应力增加、孔隙结构变形和孔隙度减少、渗透性降低、溶解氧和贮水能力减少、以及侧向和垂向排水等的压实作用,这是粘土弱透水层区别于其他隔水层的重要特点。众多的研究显示,C-N-S-Fe-H2O是地下水系统水-岩相互作用的基本体系。Fe是地壳中最
自1970年以来,在全球增暖背景下,ENSO表现出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在El Ni?o衰亡后的连续两个北半球冬季,会发生两次La Ni?a,即在第一个冬季发生并形成一个成熟的La Ni?a(1stLa Ni?a),该事件先衰减,后再次发展,在第二个冬季又形成一次成熟的La Ni?a(2ndLa Ni?a)。目前,2ndLa Ni?a的成因及其气候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基于多套数
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球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有75%的陆生生物和95%海洋生物种类灭绝。因此作为当今国际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方向,深入地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生物大灭绝形成的机制以及影响早三叠世生物大复苏的主要原因,对理解当今整个地球生物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牙形石因其快速的演化和广泛的分布,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转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中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也被称为AVO反演,这为勘探地球物理学家提供了从叠加地震数据中提取有关地球弹性参数信息的额外工具。当单独用于解释地震时,振幅与偏移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有适用。它需要其他地震数据共同反演。本研究利用AVO及其特性,如截距梯度、弹性阻抗、扩展弹性阻抗属性等。为此,使用位于Sable盆地附近的Penobscot地区的L-30和B-41井的三维叠前和叠后地震反射和电缆测井数据。研究区储层岩石
学位
随着海上油气勘探的深入,勘探靶区逐步朝着深水区延伸,由于深水崎岖海底及中深层具有多套超低速层、异常高压、垂向裂隙发育等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造成中深层地震资料采集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近年来发展了海上宽频宽方位多震源采集技术被用来解决深水勘探难题,海上采集技术的发展,势必发展与之配套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其中变深度缆宽频采集技术需要发展因海水面引起的接收缆鬼波压制处理技术。为此,论文针对海上变深度缆采
位于华南北缘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鄂西海槽受继承性断裂系——建始-恩施断裂系的控制,其沉积序列以一套碳硅质泥页岩为主,夹多层火山成因的斑脱岩。由于其形成于特殊地质历史时期(Pangea超大陆聚合、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其地层序列蕴含着许多仍处于激烈争论中的重大地质事件的信息。通过对鄂西海槽中部和西部边缘的地层序列进行细致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主、微量、稀土元素)、(碎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