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教案是指1895年在成都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群众反洋教的事件。1895年5月28日是中国农历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因其是进入五月以后第一个午日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端午节又称作端阳节。端阳节当天,为了庆祝节日,成都人民依照旧俗抛李作戏,一时间男女聚观,好生热闹。此时有洋人混入观看,但成都百姓因受谣言影响对洋人多有成见,言语不合,争端遂起,一时间愤怒的成都百姓打毁抢烧了成都地面各国教堂,由此引发震惊中外的成都教案。谣言,是指在事实不完整或是不充分的提前下,捏造出来并广为传播的不真实的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谣言往往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与宣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凭借条约的保护进入川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教士及其教民多行不法,民教冲突不断。百姓对洋人多存疑虑,且矛盾重重,一时间谣言四起。在成都教案中,谣言作为一根主线与教案发展相始终。教案发生后中外双方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对谣言的反应态度不一,由此展开了种种博弈。最终,中外双方达成了共识,谣言问题得到处理,同时也代表了成都教案的结束。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甲午战争前洋教在四川的传入与发展,主要包括洋教在四川的早期传入、鸦片战争以后在四川的发展以及由于洋教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民教冲突。第二部分介绍1895年成都教案前的谣言分析,大体包括谣言传播的内容、形式以及成都教案前谣言的肆行。第三部分介绍成都教案中有关谣言问题的中外交涉与处理,大致包括中外交涉中的谣言问题及其对谣言问题的处理,谣言问题得到了处理也宣告了教案的结束。第四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