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TD发病年龄2-21岁,多见于5-10岁,男女发病比例3-5:1,患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但一般认为至少在0.28%以上,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临床表现主要有挤鼻、眨眼、歪嘴、耸肩、发声、吸腹、叹气等不自主的刻板动作,除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交流外,常伴有情绪暴躁、强迫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社会交流的不良情况,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TD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生理、免疫、微量元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治疗上,多采用硫必利、可乐定、氟哌啶醇、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西药疗法,但部分患儿控制不理想,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依从性差。而一些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物美价廉而且副作用小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目前中医治疗TD的主要理论为平肝熄风,其中益脑胶囊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故本研究以益脑胶囊为经典治疗方法。槐杞黄是含有槐耳、枸杞、黄精三种成分的中成药,既往研究表明对机体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在益脑胶囊基础上辅以槐杞黄治疗儿童TD,观察其疗效及其安全性,试图为临床治疗TD患儿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收集2016年0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本(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anual of Psychiatric Diseases,5th edition,DSM-V)中TD诊断标准的患儿,并严格按照入组标准、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其中符合美国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b Scale,YGTSS)评分在0-50分的轻、中度TD患儿132例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家属知情同意,使用槐杞黄联合益脑胶囊,或单独使用益脑胶囊治疗。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32例患儿,随机分为益脑胶囊联合槐杞黄组(以下简称槐杞黄组)87例及益脑胶囊组45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51例。检测入组儿童的血常规、肝肾功、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细胞因子IL-6、TNF-α。入组TD患儿均常规口服益脑胶囊,槐杞黄组加用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治疗期间每4周随访患儿临床效果,治疗12周后复查实验室指标(内容同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TD患儿男女发病比例为3.4:1,年龄分布在2岁6个月~13岁6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8.04±2.75岁。临床严重程度分级(YGTSS评分):槐杞黄组87例,其中轻度12例(13.8%)、中度75例(86.2%);益脑胶囊组45例,其中轻度6例(13.3%)、中度39例(86.7%),两组均以中度为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免疫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P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4、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IgG、IgA、IgM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补体C3、C4无统计学意义。
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L-6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7、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总体有效率87.3%,益脑胶囊组总体有效率68.9%,槐杞黄组效果显著高于益脑胶囊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槐杞黄组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6.19±2.24周),明显短于益脑胶囊组(7.92±1.3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8、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水平上升、CD8+T细胞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IgA、IgG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益脑胶囊组各免疫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9、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补体C3水平上升,淋巴细胞百分比、TNF-α水平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益脑胶囊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10、益脑胶囊组及槐杞黄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TD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2、槐杞黄可以调节轻、中度TD的免疫功能。
3、槐杞黄可以更好地辅助治疗轻、中度TD,并可以缩短治疗周期。
4、槐杞黄副作用轻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TD发病年龄2-21岁,多见于5-10岁,男女发病比例3-5:1,患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但一般认为至少在0.28%以上,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临床表现主要有挤鼻、眨眼、歪嘴、耸肩、发声、吸腹、叹气等不自主的刻板动作,除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交流外,常伴有情绪暴躁、强迫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社会交流的不良情况,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TD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生理、免疫、微量元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治疗上,多采用硫必利、可乐定、氟哌啶醇、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西药疗法,但部分患儿控制不理想,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依从性差。而一些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物美价廉而且副作用小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目前中医治疗TD的主要理论为平肝熄风,其中益脑胶囊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故本研究以益脑胶囊为经典治疗方法。槐杞黄是含有槐耳、枸杞、黄精三种成分的中成药,既往研究表明对机体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在益脑胶囊基础上辅以槐杞黄治疗儿童TD,观察其疗效及其安全性,试图为临床治疗TD患儿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收集2016年0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本(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anual of Psychiatric Diseases,5th edition,DSM-V)中TD诊断标准的患儿,并严格按照入组标准、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其中符合美国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b Scale,YGTSS)评分在0-50分的轻、中度TD患儿132例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家属知情同意,使用槐杞黄联合益脑胶囊,或单独使用益脑胶囊治疗。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32例患儿,随机分为益脑胶囊联合槐杞黄组(以下简称槐杞黄组)87例及益脑胶囊组45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51例。检测入组儿童的血常规、肝肾功、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细胞因子IL-6、TNF-α。入组TD患儿均常规口服益脑胶囊,槐杞黄组加用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治疗期间每4周随访患儿临床效果,治疗12周后复查实验室指标(内容同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TD患儿男女发病比例为3.4:1,年龄分布在2岁6个月~13岁6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8.04±2.75岁。临床严重程度分级(YGTSS评分):槐杞黄组87例,其中轻度12例(13.8%)、中度75例(86.2%);益脑胶囊组45例,其中轻度6例(13.3%)、中度39例(86.7%),两组均以中度为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免疫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P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4、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IgG、IgA、IgM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补体C3、C4无统计学意义。
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益脑胶囊组与槐杞黄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L-6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7、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总体有效率87.3%,益脑胶囊组总体有效率68.9%,槐杞黄组效果显著高于益脑胶囊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槐杞黄组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6.19±2.24周),明显短于益脑胶囊组(7.92±1.3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8、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水平上升、CD8+T细胞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IgA、IgG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益脑胶囊组各免疫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9、治疗12周后,槐杞黄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补体C3水平上升,淋巴细胞百分比、TNF-α水平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益脑胶囊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10、益脑胶囊组及槐杞黄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TD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2、槐杞黄可以调节轻、中度TD的免疫功能。
3、槐杞黄可以更好地辅助治疗轻、中度TD,并可以缩短治疗周期。
4、槐杞黄副作用轻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