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Twin-block与Activator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在均、低角青少年安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及胎平面的变化,分析两种矫治器治疗前后对(牙合)平面的影响程度,揭示两种矫治器对(牙合)平面的作用机制,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正畸科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完成治疗的安式Ⅱ类1分类的青少年患者22名(男11名,女11名,平均年龄:11.52±1.31)。根据佩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Twin-block与Activator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在均、低角青少年安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及胎平面的变化,分析两种矫治器治疗前后对(牙合)平面的影响程度,揭示两种矫治器对(牙合)平面的作用机制,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正畸科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完成治疗的安式Ⅱ类1分类的青少年患者22名(男11名,女11名,平均年龄:11.52±1.31)。根据佩戴不同的矫治器进行分组:T组为佩戴Twin-block功能性矫治器,A组为佩戴Activator功能性矫治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影像资料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使用coreldraw2020软件在X线头颅侧位片中选取13个骨性标志点、8个牙性标志点、7个参考平面,建立以蝶鞍点(S点)为原点的XY二维坐标系,确定骨性测量指标16个、牙性测量指标24个、咬合平面测量指标4个,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及胎平面的变化。分别对T组和A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治疗前后测量值的变化量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数据资料由SPSS22.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咬合平面测量指标中,治疗前后两种矫治器在降低后(牙合)平面角、增大前(牙合)平面角、减小OP diff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矫治器均能使后(牙合)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同时使前游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进一步使前后(牙合)平面夹角差变小,以整平骨性Ⅱ类患者过陡的(牙合)平面有利于下颌骨向前下方生长发育,同时缩小深覆盖,使骨性Ⅱ类向骨性Ⅰ类转变。在骨性测量指标中,两种矫治器在SNA、SNB、ANB、NA-PA、Y轴角、下颌角、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变化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win-block作用下A点向后下、B点向下移动,在Activator作用下A、B向前下移动使ANB、NA-PA减小。在Y轴角测量值上Twin-block使其增大表明下颌骨向后下旋,Activator使其减小表明引导下颌向前下生长。在下颌角的增大量上Activator高于Twin-block,显示Activator更易使面下1/3高度增大。两种矫治器均能有效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使其体积增大与上颌骨相协调,从而改善Ⅱ类骨骼关系。在牙性测量指标中组内比较时显示上下中切牙、前磨牙及磨牙的倾斜度、矢状向及垂直距离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种矫治器均通过内收上切牙,唇倾下切牙以缩小深覆盖。两种矫治器均增大下后牙近中倾斜度及垂直高度来改善Ⅱ类咬合关系。上后牙在Twin-block作用下呈远中倾斜移动伴矢状向距离减小,在Activator作用下呈近中倾斜伴矢状向距离增大。揭示两种矫治器作用于上后牙机制上不同。[结论]1在矫治均、低角青少年安式Ⅱ类1分类患者时,Twin-block及Activator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有效使患者后(牙合)平面倾斜度减小、前(牙合)平面角增大使夹角差减小以整平过陡的(牙合)平面,有利于下颌向前下发育。2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能有效促进下颌发育,使下颌升支、下颌体增加以改善Ⅱ类患者下颌发育不足的问题。其中Twin-block能抑制上颌骨向前发育同时使下颌向后下旋。Activator引导下颌向前下生长。Activator在下颌角增大量上高于Twin-block更易使面下1/3高度增加。3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能有效内收上切牙、唇倾下切牙来缩小深覆盖,使上下牙列垂直高度增加同时增大下后牙近中倾斜以矫治Ⅱ类(牙合)关系。上后牙在Twin-block作用下呈远中倾斜移动伴矢状向距离减小,在Activator作用下呈近中倾斜伴矢状向距离增大。揭示两种矫治器在上后牙的作用机制不同。
其他文献
[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低。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及术后联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近年来,在手术和化疗的基础上,加上以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为主的维持治疗成为晚期卵巢癌新的治疗模式。奥拉帕利(Olaparib)是PARPi的代表性药物,主要通过干扰DNA损伤修复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报道的奥拉帕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
[目 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首诊时及8周期新辅助化疗期间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结节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及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形态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对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适时行甲状腺功能和超声检查并及时干预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 法]通过对2015~2018年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行8周期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及其同时期就诊的乳腺良性肿瘤(纤维腺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因
[目的]探索诱导化疗后的Ⅲ-IVA期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同期化疗时最适累积铂总量,分析同期铂总量对诱导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探索最适同期铂累积总量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3年至2018年首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共2279例鼻咽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有486例患者符合初筛条件,后期随访有187例患者失访,最终共计有299例患者纳入本
[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比人工智能系统随访与传统方式随访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依从性以及副反应管理中的效果,为内分泌治疗患者探索最有效的创新型随访管理模式,同时验证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接受完手术治疗后首次开始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500例,将其随机分为AI组(n=167)、电话组(n=166)和对照组(n=
[目的]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特点、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异同及影响因素;分析精神行为症状与载脂蛋白E(Apolipoprotrin E,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对照顾负担的影响;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的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
[目的]探索纯母乳喂养儿的排便频次与母乳乳汁菌群的相关性,为认识0-6月龄纯母乳喂养儿排便频次改变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预防保健科门诊就诊的102名0-6月龄纯母乳喂养的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将这102名研究对象按照排便频次不同分为A、B和C组,A组为排便>3次/天;B组为超过4天排便1次或需辅助才排便;C组为排便≤3次/天。收集
第一部分c-Abl在癫痫中的作用[目 的]癫痫(Epilespy,EP)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十分的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在颞叶癫痫患者和癫痫动物模型中,c-Abl蛋白和磷酸化c-Abl蛋白的表达均上调,但c-Abl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本部分实验旨在研究c-Abl在癫痫中的作用。[方 法](1)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8周,200±50g
[目的]微生物天然产物(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s,MNPs)及其合成衍生物具有丰富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故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拟从链霉菌和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化学结构新颖且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高效液相分析结果,从土壤和植物中筛选紫外吸收丰富的链霉菌和真菌;扩大发酵规模;通过正相色谱、反相色谱、Sephadex
[目 的]通过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血浆脂质组学特征,了解合并T2DM的MAFLD患者的血浆脂质成分的变化情况,找出显著差异改变的脂质,寻找MAFLD诊断和疾病进展高风险的无创标志物。[方法]纳入2020年8月至2
[目的]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糖尿病肾病(DKD)体外模型,通过研究高糖刺激下hsa-miR-223-3p在内皮细胞中的变化,明确hsa-miR-223-3p与预测靶基因IL6ST、PRKCE间的关系,探究hsa-miR-223-3p与预测靶基因下游通路的变化与高糖刺激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探究DKD发病机制中hsa-miR-223-3p变化与内皮损伤间的关联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