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模式构建研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灾难,具有生态悲剧的审美特质,喀斯特石漠化景观以及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经果林、坡改梯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景观是蕴涵石漠化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体验观光与休闲度假等旅游价值于一体。理清并处理好旅游与石漠化治理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二者协同双赢发展,对于探索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石漠化治理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修复的最主要工程性措施,存在着投资大、收益周期长、产业链条单一、难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等缺点。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小、收益周期短、产业带动强、能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等优点,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效益互补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漠化是人地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石漠化治理的目标除了关注生态效益外,还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转变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广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旅游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一些石漠化治理科技工作者也意识到石漠化治理不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还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改变人们某些不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出在石漠化地区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不仅可以修复和重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利用旅游经济反哺生态扶贫能够解决当地居民生计、改变传统农耕文化等。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对花江峡谷示范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实践分析和理论探索,得出结果如下:  (1)花江峡谷示范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共生模式主要有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三种类型。由于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景观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单一,游客量少,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综合效益不明显,共生模式具有不对称、不连续、不稳定的特点。  (2)基于石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同,生态、经济、社会目标相统一,多主体共同参与并受益的三大基本原则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共生模式,并对模式内共生单元、共生环境进行了分析,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3)本研究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旅游研究,对实践中旅游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冰雪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品,集娱乐性、观赏性、运动性于一体,兼具参与度高、与相关产业关联性强等显著特点,极具刺激性和挑战性,深受世界各国旅游者的喜爱。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
干旱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性,是干旱区利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工业园区的设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有其独到的优越性。日前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寄希十工、IU园的发展
“数字农业”是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引发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其在国外已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数
模范妈妈慈母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