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之丘墓葬位于今阿富汗北部的西伯尔罕,原是一座直径约100米、高约3米的小山丘。1978年,由前苏联考古学家萨连尼迪(V.I.Sarianidi)领导的苏联及阿富汗联合考古队进行挖掘,从中出土了21618件以金器为主的墓葬品。这些墓葬品的时代介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间,属于大月氏入居中亚并以之为根据地草创贵霜帝国的时期。黄金之丘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而丝绸之路则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巴克特里亚地区形成了包括以中国、希腊、游牧文化等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自张骞出使西域后,由政府主导的丝绸之路始通,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大月氏—贵霜国与西汉政府交往频繁。悬泉汉简中有大月氏通汉简牍达17条,且简文显示,时有大月氏政权曾归顺于汉。黄金之丘出土物中发现的丝绸、汉镜、驱龙战车等,皆为中原汉文化的反映。大月氏原居于河西走廊地区,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徙阿姆河流域,此前,巴克特里亚地区经历了程度很深的希腊化时期。黄金之丘艺术品中,希腊神话人物如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丘比特和海豚等形象,以及铭刻着希腊文的艺术品,都是此地所经历的希腊化遗留的产物。大月氏在西徙阿姆河前本为行国,以牧业文化为主,与同为行国的乌孙、匈奴等关系密切。大月氏入居阿姆河流域后,虽然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但同时含有浓重的游牧文化元素。黄金之丘墓葬葬式、墓主衣着,以及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斯基泰三要素等,都彰显着黄金之丘的游牧文化特点。黄金之丘艺术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原汉文化和希腊文化因素,同时,来自印度的文化,以及属于欧亚草原民族的文化因素交汇于一起,共同促进了黄金之丘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融合与大发展。通过对大夏地区月氏墓葬出土物所蕴含中国、希腊和欧亚游牧文化元素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这三种文化典型器物的分类排比,展现出的无疑是巴克特里亚当地多元文化的成因和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些错综复杂的古代实物,为丝绸之路古代民族和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