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性研究,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血管外科患者共300例,采用STATA10.0软件编制随机分组程序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实验组(IPC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一般性护理,实验组在术后给予间歇充气加压(IPC)处理,同时也接受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4、7、10天接受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检测,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在上述同一时间也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髂外、股及腘静脉的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评估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结果: 术后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照组发生10例(7.41%),IPC组为2例(1.38%);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流动力学检测当中,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显示:对照组和IPC组两组患者手术前1d、手术后1d、4d、7d和10d,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在不同干预方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在不同的干预方法下不同时间变化的趋势也存在不同(P<0.05)。 在凝血功能的检测当中,术前1d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显示:手术前1d,手术后1d、4d、7d和10d,凝血和纤溶指标干预主效应和干预-时间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仅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PC能够显著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是在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前提下,改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从而有效预防DVT,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