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治理理念研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论建构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war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河流密切相关,而今天在气候波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河流工程大规模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治河体制和治理模式不能及时转型,或体制与新的河流问题不相适应,导致河流治理能力低下,中国目前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水危机态势。哲学需要在工程建设中贯彻并反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工程需要在哲学层面实现从征服到和谐的理性变迁。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中国河流治理而言,就是要用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所面临的河流危机。本文试图从自然价值观层面探讨以下内容: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与河流和谐相处,让河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维持河流生命健康的伦理意义是什么?要求人在意识深处反思以往对待河流的的理念与行为,形成一种新的关于河流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加快建立人河协调的现代河流治理体系。提出“河流生命-伦理观”、“河流生态-整体观”、“河流生态-工程-人文-有机融合观”等现代治河理念,通过对以治河为代表的工程科学中的哲学思想的提炼与升华,探索符合我国新时期特点的治河理念,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河实践。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多维度,从自然所负载的“价值”中推导出人对河流的义务,重点阐明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作为其理论内核的“生态人本主义”生态伦理观同科学发展观的相通性。认为新的治河理念应建立一种基本的河流生命-伦理观,唤醒人类对河流的尊重意识,从而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限定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按照河流生态-整体观的原则和规范,通过道德主体范围的拓宽,对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伦理回应;把人、河流、工程、生态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有机性与融合性,在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的阈值内协调河流、生态、工程、人文的发展关系。从工程哲学与伦理学视角审视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河流危机,将河流生命纳入道德关怀范畴,建立人河共生互助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强调河流开发的生态伦理转向或生态视角下的河流开发,树立河流主体性概念,确立新的河流价值观和基本权利,有助于缓解人与河流日益紧张的对峙关系,进而也是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生态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在内心深处树立以尊重自然,与河流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并以河流为载体推进生态时代的观念转变和环境革命的进程。
其他文献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指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
对应原理与薛定谔方程是支撑量子力学大厦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前者作为新旧理论过渡的桥梁,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后者是量子力学以及现代物理学赖以发展
针对影响爆破振动原因是复杂的问题,对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计算进行介绍,以具体的露天矿山抛掷爆破工程的设计数据和实测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MATLAB软件进行灰色关联矩阵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