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研究及甲硝唑、雷贝拉唑预防NSAIDs所致肠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利用短期小剂量双氯芬酸口服,来诱导小肠黏膜损伤,建立大鼠NSAIDs肠黏膜损伤模型,观察双氯芬酸对小肠黏膜的损伤以及对血清NO表达的影响,并观察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s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从而为防治该损伤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立空白组、模型组、甲硝唑组、雷贝拉唑组,每组16只大鼠,随机分为T1(急性期)、T2(亚急性期)两小组,每小组8只。甲硝唑组:提前1天50mg/kg灌胃1次;雷贝拉唑:提前1天15mg/kg灌胃1次。此后,空白组以1ml蒸馏水灌胃,2次/天;模型组双氯芬酸7.5mg/kg,2次/天;甲硝唑组以双氯芬酸7.5mg/kg加上甲硝唑50mg/kg;雷贝拉唑组以双氯芬酸7.5mg/kg加上雷贝拉唑15mg/kg,一天2次灌胃,T1组灌胃1天后处死,T2组灌胃5天后处死。结果小剂量双氯芬酸能引起小肠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大量红斑、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可见囊样扩张。T1、T2模型组损伤均大于空白组(均P<0.05),T2模型组损伤明显大于T1模型组(P<0.05)。T1、T2组中甲硝唑组、雷贝拉唑组损伤均小于模型组(均P<0.05)。T1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明显小于空白组(P<0.05),T2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明显大于空白组(P<0.05);T1、T2模型组与甲硝唑组、雷贝拉唑组之间NO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短期小剂量口服双氯芬酸后,即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血清NO含量在小肠黏膜损伤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可能参与了这一损伤过程。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s诱发的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并不依赖NO途径。第二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肠道通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云母对NSAIDs相关性肠病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非甾体抗炎药对小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损伤机制。观察云母对NSAIDs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从而探讨云母对肠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设立空白组、模型组、云母组,每组8只大鼠。云母组:提前1天以云母120mg/kg灌胃1次。此后,空白组以1ml/100g蒸馏水灌胃,1次/天;模型组双氯芬酸7.8mg/kg,1次/天;云母组以双氯芬酸7.8mg/kg加上云母120mg/kg,1次/天。灌胃5天后处死,取血清、24小时尿液,检测血清D-乳酸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双氯芬酸能引起小肠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导致乳果糖排出率升高(P<0.05)。云母可显著降低乳果糖排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在大鼠尿液中未能检出。血清D-乳酸含量在各组大鼠中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可增加肠黏膜通透性,从而导致大鼠肠黏膜损伤。云母可显著降低肠道的通透性,从而对双氯芬酸诱发的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