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2R胞外结构域与PAHs体外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IMN诊断的最主要分子标志物是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的自身抗体(anti-PLA2R),存在于超过80%IMN患者体内,在健康人体内不存在。anti-PLA2R结合肾小球足细胞表面的PLA2R,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攻击肾小球足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最终导致IMN。已有研究发现IMN发病率同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相关,一直以来研究人员致力阐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在IMN发病机制中的角色,并未建立环境污染同IMN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PM2.5的重要有机组成成分,对肾脏具有毒性效应,PAHs易于在肾脏中尤其是足细胞基底膜部位累积,因此PLA2R是PAHs的潜在毒性靶分子。为了探究PAHs同PLA2R的相互作用,本论文构建人源PLA2R胞外结构域CTLD1的原核表达体系,筛选并表征了同CTLD1蛋白相互作用的PAHs,同时成功结晶了 CTLD1。本论文工作为揭示和认知PM2.5尤其是PAHs诱导INM发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通过将人源PLA2R(Ncbi:NM007366.5)基因经密码子优化后连接到pET40b载体上;将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宿主Shuffle T7并低温诱导,获得可溶性蛋白DsbC-8His-CTLD1;通过镍柱亲和层析与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纯度95%的DsbC-8His-CTLD1融合蛋白;使用人源肠激酶hEK-6His切除DsbC融合标签进一步纯化后得到CTLD1,纯度95%以上;MALDI-TOF MS测得CTLD1实际分子量为17199 Da,与理论值相符。同时构建pET28a-CTLD1-6His原核表达载体经过同样诱导条件获得可溶CTLD1-6His;经色谱纯化、质谱表征,得到了纯度95%以上的CTLD1-6His。利用圆二色谱(CD)分析CTLD1以及CTLD1-6His,两者CD谱图一致,说明在没有DsbC(促二硫键异构酶)存在条件下,CTLD1仍能够以天然构象在大肠杆菌中可溶表达。对CTLD1进行变温圆二色分析,确定Tm为52℃。利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筛选了与CTLD1存在相互作用的共10种PAHs:其中,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芘能够结合CTLD1,结合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芘。进一步利用圆二色分析共孵育CTLD1与PAHs溶液发现:苯并[a]蒽、苯并[a]芘、芘与CTLD1的结合影响了CTLD1二级结构。最后,为解析CLTD1的X射线晶体结构,筛选并确定了 CLTD1晶体培养条件为:CLTD1蛋白浓度11 mg/mL,25℃0.075MNa2HPO4,0.075 M K2HPO4,0.075 M MES pH=6.5。综上,论文研究实现了 PLA2R部分胞外结构域在原核体系下的高效表达,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筛选并表征了与CTLD1蛋白相互作用的PAHs,同时获得CTLD1蛋白质晶体。
其他文献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诱发肝癌的主要病因,乙肝病毒能够长期刺激肝脏细胞,引发肝硬化,促使肝癌的发生。早期肝癌不具备明显的临床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降低肝癌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蛋白质唾液酸修饰异常。唾液酸是一类酸性九碳单糖,人体内主要以N-乙酰神经氨酸的形式存在,主要位于蛋白质糖链修饰的还原端。作
人类大脑中大约有83%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而视网膜是眼睛中最重要的感觉结构。视网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神经组织,负责将可见光转化为被大脑解释为视觉的电化学信号,一旦视网膜出现病变就有可能引起视力受损甚至是视力的丧失。因此研究视网膜的结构和电信号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兴起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构建视网膜芯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基于激光直写技术制备了类人视网膜视觉芯片,并将导电玻璃电极
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RI,DCE-MRI)凭借能够同时描述病灶形态和运动增强信息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为了能够精准诊断乳腺癌良恶性及分子分型,患者需要进一步接受有创性病理手术。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是肿瘤早期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方法。然而,
海洋内波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下潜航器活动,海上作业和蓝色海洋经济等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海洋遥感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遥感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内波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对于内波的产生机理、传播路径、波长、振幅等水动力参数研究较多,但对于内波致海表流场的研究较少。合成孔径雷达对海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优势,干涉SAR技术可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目前AD的病因尚不明确且无法治愈,但有证据表明痴呆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寻找合适的生物诊断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对AD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β寡聚体与AD患者的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较高,适合作为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还没有Aβ寡聚体检测的有效方法。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Co3+-NTA实现H
新冠疫情影响下,人们的出行和接触受到限制,传统面对面的肢体训练方式受到制约,居家训练方案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居家训练中指导人员难以及时获得准确的训练数据,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训练指导,如何解决居家训练数据的远程采集与传输成为居家训练推广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远程上肢运动训练辅助系统,该系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疾病,涉及多种代谢障碍,包括糖代谢缺陷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物改变可能影响卵巢卵泡发育,直观体现在卵泡液中类固醇激素的代谢异常。目前高雄激素血症作为PCOS临床诊断的生化指标,在PCOS诊疗过程中并不充分,因此临床补充了雌二醇(Estradiol,E2)及孕酮(Progesterone,P
随着纳米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众多纳米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或药物治疗。然而,现有的基因/药物递送载体存在制备复杂、成本较高、靶向性低等缺陷,亟需解决。本论文中,我们构建了基于聚多巴胺的双靶向纳米基因递送平台以及基于纳米氧化石墨烯的具有p H响应性的药物递送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两项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结合睡美人转座子的功能化PDA/DEX-PEI@HA纳米颗粒递送CRISPR/Cas9
临床上,在脊柱融合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恢复医源性脊柱不稳定的主要方式。由于融合器具有实现术后即刻稳定、恢复正常生理曲度,促进植骨融合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椎间融合器的规格与患者病理环境的不匹配,使用具有统一尺寸、形状的椎间融合器(多面向腰椎设计)极可能导致术后融合器的下沉、移位、不融合等融合失效现象(如传统子弹头型腰椎椎间融合器不再适应
胰腺炎是一种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疾病。胰腺炎通常会引起腺泡细胞萎缩,胰腺组织坏死,严重时还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伤或衰竭。目前胰腺炎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弊端,胰腺炎的死亡率和复发率仍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开发新的治疗胰腺炎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氧化应激是引发胰腺炎的重要因素,活性氧(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可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我们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