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上市以后在二线以及二线以上化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阿帕替尼的安全性,次要指标是临床疗效。 【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治疗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经二线或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500 mg/d口服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片,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对于疾病控制有效的患者(包括CR、PR和SD)继续给药直至PD或者死亡;而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患者要求停药或PD的患者则终止给药。 2. 不良反应统计及疗效评价:自患者服用阿帕替尼治疗开始,每个月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以及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每1-2个月复查CT等影像学检查,可通过查阅患者住院或门诊复查资料以及电话随访等途径进行资料收集。依据NCI-CTC AE 4.0版(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进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记录以及统计。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Kaplan-Meier方法来进行生存分析,并且采用Log Rank(Mantel-Cox)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P值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乏力有11例(45.8%),其次是高血压有10例(41.7%),蛋白尿有10例(41.7%),手足综合征有7例(29.2%),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包括大便隐血或小便隐血试验阳性)有6例(25.0%),恶心/呕吐有4例(16.7%),腹泻、头晕/头痛各有3例(12.5%),咳嗽、咽痛/声嘶各有1例(4.2%)。其中,出现3/4级不良反应的有乏力、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各有1例(4.2%),高血压有2例(8.3%),其余的均为1/2级不良反应。 2. 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有7例(29.2%),中性粒细胞减少有4例(16.7%),血小板减少有3例(12.5%),凝血功能异常有1例(4.2%),以上不良反应除了白细胞减少有1例出现3/4级不良反应,其余的属于1/2级不良反应。 3. 最常见的血生化不良反应是转氨酶升高有6例(25.0%),其次是胆红素升高有6例(25.0%),碱性磷酸酶升高有5例(20.8%),低蛋白血症和肌酐升高各有3例(12.5%),尿素氮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各有2例(8.3%),以上不良反应出现3/4级不良反应的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以及碱性磷酸酶升高各1例(4.2%),其余的均为1/2级不良反应。 4. 达到完全缓解(CR)病例数为0,达到部分缓解(PR)的有1例,达到疾病稳定(SD)的有8例,疾病进展(PD)的有15例,客观缓解率(ORR)为4.2%,疾病控制率(DCR)为37.5%。 5. 24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90天(95%置信区间为87天-93天)。 6. 小于60岁的、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90天和88天,两组生存曲线经Log Rank(Mantel-Cox)检验得出P值=0.68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7. 胃窦癌、胃体/胃底癌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88天和90天,两组生存曲线经Log Rank(Mantel-Cox)检验得出P值=0.81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8. 肠型和弥漫型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8天和88天,两组生存曲线经Log Rank(Mantel-Cox)检验得出P值=0.00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9. 未分化以及低分化、中分化以及高分化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88天和112天,两组生存曲线经Log Rank(Mantel-Cox)检验得出P值=0.06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 阿帕替尼在二线以及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且可控。 2. 阿帕替尼在二线以及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临床获益和生存获益。 3. 不同的年龄段、肿瘤位置以及组织分化程度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无明显相关。 4. 不同Lauren’s分型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相关,肠型晚期胃癌患者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弥漫型晚期胃癌患者组的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