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剧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中具有龙头地位,其影响力一度覆盖鲁中、鲁西北以及山东半岛地区。吕剧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十年文革的压抑及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挑战,吕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受众群体都呈萎缩状态,吕剧艺术的创作、传播也存在不足,亟待顺应时代进行改革。2008年吕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显示出吕剧的传承困境,呈现出剧团市场竞争与发展惰性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产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山东省内吕剧剧团主要分布于东营、滨州、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其剧团多以文化事业单位身份及获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认定等方式,依靠政府扶持生存。吕剧艺术作为山东省的“省剧”,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文化影响力,应借助现存的较为繁荣的趋势,打造剧种艺术品牌,形成戏曲艺术的发展优势,以在现代社会中展示吕剧艺术多样化的魅力,获得时代、社会与受众的认可,并重新占据戏曲的高峰。本文以山东吕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历时法、文献分析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吕剧的发展与传播、文本传播、媒介传播、传播群体进行研究,通过对吕剧艺术历史传播的研究,系统的展示了不同时期吕剧艺术传播形态的变化。通过对吕剧的传播文本发展、吕剧的媒介传播方式及吕剧传播群体培养的现状分析,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吕剧艺术传播的现状,探索吕剧与受众、市场的关系,窥探吕剧发展传承的困境,寻找不足产生的根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优化方式。围绕上述思路,本文主要分四章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吕剧的发展与传播、传播文本、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群体培养四个方面。第一章将吕剧历史发展梳理为“坐腔扬琴时期”“化妆扬琴与吕剧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吕剧的发展与传播”“吕剧复苏期”四个时期,展现分析四个时期吕剧的内容、传播方式及传播主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二章为吕剧文本传播研究,以山东省吕剧院、济南市吕剧院、东营市吕剧院为样本,将吕剧戏剧文本根据创作时期及表现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吕剧不同演出类型的内容及方式,探索现代吕剧传播文本的发展规律,分析其传播困境呈现出的戏剧文本定位偏失及演出传播偏失,由此反思现代吕剧文本创作、演出传播及传播效果等的发展趋势,以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三章为吕剧的媒介传播与推广方式,将吕剧传播媒介分为广播影视媒体和新媒体两类,并通过对吕剧不同传播媒介不同时期的呈现内容及推广方式分析,探索吕剧媒介选择、使用、运营与现代媒介发展、受众接受的关系,研究现代吕剧媒介所呈现出的传播困境,如对现代媒介属性把握、媒介延伸创意及对媒介鸿沟的认知等方面存在窘境,并针对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吕剧的媒介创新融合、拓展媒介的创意延伸及构成媒介引领等具体对策。第四章以吕剧的传播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吕剧艺术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的个案调研,分析吕剧的人才培养与受众培养现状与主要结构,分析研究吕剧传播群体在培养方式及过程方面所形成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师资构成等方面的传承困境,由此提出构建合理的传播群体培养体系、有效整合吕剧资源、开展吕剧艺术特色培养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