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是世界上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主要归功于东亚区域内贸易的高度发展。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区域内贸易的绝对额和相对额均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仅次于欧盟。考虑到欧盟已有半个世纪的一体化历史,北美也已走过了十几年的一体化历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其内部贸易的扩张。然而,东亚地区至今仍未建立起囊括全部成员的完善的一体化组织,其非制度性的内部贸易扩张没有现成的理论进行解释。进一步的考察还发现,东盟和地理临近也不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根本原因。 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是世界经济两大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它的研究可以为东亚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借鉴。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领域,并大多采用联合国统计司的国际贸易标准商品分类(SITC)数据库,仅从行业的层次对贸易商品进行划分,不能对新型的国际分工进行最贴切的反映。因为一国可以生产高端产业的产品,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未必提高。本文对东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利用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采用联合国统计司广义经济分类(BEC)数据库,按加工程度对贸易产品进行系统划分,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方案、创新之处与论文不足等问题。第二章回顾了贸易扩张、区域内贸易扩张和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相关文献,并提出了用垂直专业化分工解释东亚非制度性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研究方向。第三章为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演进与特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的经验观察。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从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两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原因。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以中国为例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第六章为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及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最后为本文的结束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世界近代史以来,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变动都是在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中实现的。其中,二战前东亚地区的贸易主要是由“政治主导”的内向型贸易,区域内贸易份额较高;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地区的贸易主要是由“经济主导”的外向型贸易,区域内贸易的份额较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东亚地区的贸易主要是由“技术主导”的垂直专业化贸易(既有内向贸易,也有外向贸易),区域内贸易的份额较高。因此,东亚区域内贸易份额经历了一个“高位——低位——高位”的“U”型路径,每一次的变动都反应了当时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东亚总体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增加,而中国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减少;东亚总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减少,而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增加。美国从东亚的进口中有一半是来自中国,中国已经转移了东亚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 第三,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主要是中间产品的贸易扩张,最终产品的区域内吸纳比重降低。这反映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是以生产为导向的贸易,而非消费为导向的贸易;是外部需求派生的贸易,而非内部需求拉动的贸易。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并不是对区域外贸易的替代。 第四,中间产品贸易扩张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直接推动力。中间产品通过变不可贸易产品为可贸易产品和贸易量的重复计算两种膨胀机制促进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而区域外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加是东亚区域内中间产品贸易增长的源动力。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产业转移,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它导致了生产的垂直分离,并改造了传统的贸易关系。垂直专业化分工必须放在全球的视角下来进行考察,又必须借用区域的便利条件;它是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地理因素三者的完美结合,落实在东亚就形成了区域生产网络。区域生产网络带来了区域内中间产品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导致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 第五,东亚进口的区域内贸易份额大于出口,中国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贡献率最大。以中国为例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外部需求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主要原因,而供给力量和内部需求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较小。 第六,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来了东亚成员经济增长、开放度提高以及经济周期协动性增强;导致了中国频繁的贸易摩擦、巨额的外汇储备、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克服贸易扩张的消极影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包括:进一步降低消费品的关税并推动最终产品的区域一体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吸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