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沈从文对《湘西》创作发表的最初、最直接的价值,并非其文学审美意义,而是文艺传播的意义,迎合了危难时局下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将《湘西》作为一个整体文本,运用文艺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本的创作及传达的信息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沈从文创作、传播《湘西》迎合了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在大的时代环境下,外界或本地人对湘西的认识仍存在误区。作为湘西人的沈从文,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创作《湘西》更是义不容辞。继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沈从文选择在《大公报》上发表《湘西》,出版界也从八十年代始掀起再版的热潮。既然是为抗战宣传和重塑湘西而作,《湘西》文本信息的传播有其内在的传播特点。首先得益于文本信息的独特性,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地域而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沈从文创作《湘西》的目的是积极的,书写出湘西真实的同时也不乏想象,做到了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统一。尽管沈从文的情感表达很是迫切,展现的却是从一个旁观者又是局内人的视角,既是个人的,也是湘西群体从这片土地上发出的声音,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有机融合地统一。《湘西》文本涉及面极广,作为地域方志的一种书写,文本较好地涵盖了整个湘西的历史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书写。因此,形成了《湘西》独特的文本表达。《湘西》,不仅流布于广阔的空间,且沉浮于历史的长河,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被广大读者进行着广泛且多元的解读和接受。在当时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成为了地方历史书写的标志,也使“湘西”成为地理与文化概念符号的一种定格。沈从文虽然没能在文本中做到深刻地揭示湘西悲剧性的社会根源。然而,《湘西》是沈从文用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在对自然和人事的叙述中,寄托着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民族悲悯,自证了《湘西》文艺传播最初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