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传播学视角下的《湘西》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沈从文对《湘西》创作发表的最初、最直接的价值,并非其文学审美意义,而是文艺传播的意义,迎合了危难时局下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将《湘西》作为一个整体文本,运用文艺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本的创作及传达的信息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沈从文创作、传播《湘西》迎合了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在大的时代环境下,外界或本地人对湘西的认识仍存在误区。作为湘西人的沈从文,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创作《湘西》更是义不容辞。继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沈从文选择在《大公报》上发表《湘西》,出版界也从八十年代始掀起再版的热潮。既然是为抗战宣传和重塑湘西而作,《湘西》文本信息的传播有其内在的传播特点。首先得益于文本信息的独特性,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地域而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沈从文创作《湘西》的目的是积极的,书写出湘西真实的同时也不乏想象,做到了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统一。尽管沈从文的情感表达很是迫切,展现的却是从一个旁观者又是局内人的视角,既是个人的,也是湘西群体从这片土地上发出的声音,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有机融合地统一。《湘西》文本涉及面极广,作为地域方志的一种书写,文本较好地涵盖了整个湘西的历史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书写。因此,形成了《湘西》独特的文本表达。《湘西》,不仅流布于广阔的空间,且沉浮于历史的长河,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被广大读者进行着广泛且多元的解读和接受。在当时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成为了地方历史书写的标志,也使“湘西”成为地理与文化概念符号的一种定格。沈从文虽然没能在文本中做到深刻地揭示湘西悲剧性的社会根源。然而,《湘西》是沈从文用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在对自然和人事的叙述中,寄托着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民族悲悯,自证了《湘西》文艺传播最初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吴锡麒(1746—1848),字圣征,号毂人,浙江钱塘人。乾嘉之际颇具盛名的骈文家,诗人,词人。著有《有正味斋诗集》、《有正味斋骈体文》、《有正味斋词集》、《有正味斋尺牍》等
本论文是明代韩学研究中关于明初韩诗接受的研究。韩愈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重要人物。他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贞元、元和时期。作为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面对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人的内心世界解读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它们相互交错,却又各有千秋。意识作为心理世界的表层,是很容易被个体感知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60、70、90α的表达情况,探讨热休克蛋白60、70、90α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其是否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靶
郎瑛的《七修类稿》是一部重要的明代笔记作品,其中记载的史料常常为后世学者引用,但对郎瑛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笔者首次从文学角度研究《七修类稿》。学界通常认
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考查的视角,对近几年来全国Ⅰ卷及浙江新高考卷考查人地协调观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建议,以
阿英,作为一位兼作家、文艺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学者,在中国文学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新时期关于阿英的研究也涉及多个方面,不少学者就阿英在作品创作和
本文从留学生学习汉语虚词的角度入手,结合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辨析“给、为、替”这组常用的近义介词。“给、为、替”同属对象类介词,都可引进动
本文分析了21世纪商贸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阐述了宁波现代商贸人才的特征及基于"四个结合"的创新型教育办学模式。并以实际应用与成效来论证该新型办学模式的有效性。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西方文化由欧洲向美洲扩散的结果。在这一文化扩散的过程中,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在美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