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在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和国内严重的卫生问题双重压力下,我国于1952年正式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在此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大报纸关注度随着运动的发展也不断提高。作为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报纸在其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报纸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信息来源,其宣传力量为爱国卫生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本文以《人民日报》(1952-1959)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一个核心问题:《人民日报》是如何建构爱国卫生运动的?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无疑完成了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定调定性过程。它所报道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综合反映。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结合社会背景、时代变迁等因素,试图勾勒出从1952年-1959年报纸对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演变轨迹,确定1952年-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总体轮廓。在确定爱国卫生运动的总体轮廓后,借助社会动员理论,进一步分析媒体在我国社会动员和卫生观念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未来大众媒体进行健康传播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传播建议。本研究将《人民日报》在1952年-1959年间对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分为:1952年-1953年为起源阶段;1954年-1957年为过渡阶段;1958年-1959为兴盛阶段。本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起源阶段以抵抗“细菌战”为报道中心,以战胜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目标;随着“细菌战”的粉碎,《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进入过渡阶段,其主要表现为报道内容逐渐单一,报道中心分散,报道版面后移;从1958年开始,爱国卫生运动迎来了发展阶段,以“除四害”为报道中心。《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主要采用设置议程和通俗化的方法动员群众,推广运动。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集中体现在社会动员和观念建构两方面。首先,报道在建构卫生观念中包含两大作用:第一,重构了民众的卫生概念;第二,解放了民众的封建思想。在社会动员过程中有两大效果:第一,重塑了社会风气;第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促使爱国行为的产生。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对当今大众媒体有效健康传播和社会动员的相关策略和建议,希望为当今健康传播和社会动员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