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华古文明被普遍认为诞生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上。但人们对印度河流域是否存在第四纪风积物知之甚少。目前有关印度河流域黄土的研究只是零星报道于北部山区,南部平原长期以来普遍被认为是由印度河携带的沉积物冲积形成。研究小组从伊斯兰堡至卡拉奇沿着印度河河谷和平原,以及塔尔沙漠边缘进行了广泛考察,以印度河流域平原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发现印度河流域平原广泛分布着第四纪风积黄土。主要的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印度河流域平原地区表土的成因;(2)总结研究区表土的磁学特征,判别磁学参数作为该区气候代用指标的适用性;(3)探究黄土与印度古文明发育的潜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流域代表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与中国黄土一致,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同时含有针铁矿和少量赤铁矿;粒度组成与中国黄土高度相似,尤其是平原表土,其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负偏态非对称分布,概率累计曲线为单段型,粒度指数及粒度判别公式均显示为风成黄土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样品的常量元素均以Si O2、Al2O3、Ca O和Fe2O3占主导,稀土元素配比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中度负异常的特征,与中国风积黄土高度相似。除此之外,野外观察到的平原表土具有质地均一、疏松多孔等典型风成黄土特征,与河滩砂样品差距较大,由此认为印度河流域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风成黄土。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结果表明印度河流域表土样品中的亚铁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有少量磁赤铁矿,结合漫反射光谱分析可以确认样品中还有弱磁性针铁矿和少量赤铁矿,基本与中国黄土一致。常温磁学参数表明,研究区表土沉积后成壤作用形成的超顺磁(SP)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少,表明成壤作用不强。磁性矿物粒径主要以粗颗粒的稳定单畴(SSD)、假单畴(PSD)和多畴(MD)为主,沙漠边缘的沙丘表土磁性颗粒更粗,以原生的PSD和MD为主。与中国黄土高原成土作用生成的SP颗粒主导磁性变化不同,印度河流域表土的磁学性质受原生磁性矿物的影响更大。研究区磁化率与降水量间相关性较差,研究认为,该区有效降水量摇摆于磁化率曲线变化的临界值附近,很难确定其与磁化率的具体关系,因此研究区表土磁化率不适合用作该区气候的代用指标。印度河流域广泛分布着风积黄土,黄土分布的区域与现代农业耕地高度重合,可能暗示着印度古文明也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发展形成的。印度河流域可能与中国黄河流域相似,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农业阶段,是黄土地宜耕又易耕并能大规模开垦的特性,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形成推动古印度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