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分布及改良。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分布情况的疏理,分析其分布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明清民国时期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壤的具体措施。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共三章。文章的基本结论如下。首先,在回顾关中地区前代盐渍化土壤分布的基础上,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空间顺序为纬线,论述明清民国时期盐渍化土壤分布的主要地区。通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一时期盐渍化土壤分布的主要地区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关中东部地区;包括泾惠渠灌区;洛惠渠灌区的蒲城、富平以及二华夹槽地区;渭河下游及沿岸滩地。其次,文中按照是否产盐这一标准将盐渍化土壤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盐碱程度一般地区,另一类是盐碱程度严重区域。历代产盐的蒲城、富平、朝邑、大荔的盐渍化程度较关中地区其他地方严重。盐碱土壤的分布既有其时间特征,也有其空间特征。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地区位于泾水流域,在汉代以前就有盐渍化土壤存在,至明清民国时期依然存在;长安、户县、兴平等位于渭河流域沿岸,由于受渭河摆动的影响,在河流滩地处形成了不少的盐碱地,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大荔、朝邑位于黄河沿岸,黄河的变迁对两县的土壤肥瘠、含盐碱程度影响深远。二华夹槽及潼关地区位于黄河的回水区,黄河的泛溢、迁徙都对两岸的土壤变化造成影响。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形成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指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土壤、地质构造、气候干燥、环境恶化等。这一时期的盐渍化土壤的形成,除了与干旱的气候有关之外,河流的变迁也使得位于河流沿岸的滩地都带有一定的碱性,致使民国时期的盐渍化土壤的分布与传统时期的明清两代相比,范围更为广泛。笔者认为:造成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县域分布范围,在明清时期小于民国时期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资料缺乏,史料的详今略古造成的。此外,民国时期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发展趋势也是影响其范围较之传统时期范围更广的原因。最后,在回顾明以前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明清民国时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方式。通过对比分析明以前、明清、民国时期盐渍化土壤改良的方式,发现历史时期改良盐渍化土壤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水利、淤田种稻、种植耐盐碱作物等,但民国时期受西方科学技术影响,在技术手段上有所改造和创新。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化学改良利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新方法、新观点、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