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辽宁省建平县多年死因监测结果表明,当地居民肝癌死亡率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传染病发病监测发现该县丙肝发病率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为准确描述当地丙型肝炎的感染水平、探索其危险因素及了解诊疗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控制发病水平、规范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8-12月,对建平县5-70岁农村居民丙型肝炎感染及诊疗现状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建平县12个乡镇24个村中1920名5-70岁农村居民进行面访问卷调查,并采集5ml静脉血测定丙肝病毒抗体(抗-HCV)和谷丙转氨酶(ALT),抗-HCV阳性者检测HCV RNA,肝癌高危人群检测甲胎蛋白(AF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初筛抗-HCV,对样本OD值在“cuttoff/2至2倍cuttoff”之间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复核;比色法检测ALT;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CV RNA;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采用SPSS13.0处理、分析调查及检测数据,计算抗-HCV阳性率及95%CI;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性别、年龄等抗-HCV阳性率差异;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每项危险因素与HCV感染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丙型肝炎感染相关因素,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之间HCV RNA、ALT及AFP的差异。结果1.应调查1920人,收回有效问卷1558份,采集合格血样1410份,占调查人数的73.43%,作为本次分析的样本。2.建平县抗-HCV阳性率为19.50%。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5.72%和13.51%。抗-HCV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不同人群间抗-HCV阳性率差异显著,以静脉药物注射人群最高,达到92.60%,是无静脉注射史人群的70倍。静脉药物注射人群是建平县农村居民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源性传播是当地的主要传播途径。4.男性、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共用针具静脉药物注射史、是HCV感染的相关因素。饮酒量、接受医疗(美容保健)服务的数量、静脉药物注射的频次及每个注射器或针头的使用频率与HCV感染呈剂量-效应关系。5.本次调查人群中仅有2.20%的人自述曾被医生诊断患有丙肝。14.04%的人进行过肝炎病毒检测,其中仅有2.67%的人知道自身感染丙肝。HCV感染者自身感染知晓比例为13.82%,丙肝治疗率为12.12%,规范治疗率为8.57%(3/35),不规范治疗效果差,建平疾病和经济负担沉重。结论1.建平县HCV粗感染率为19.50%,标化率(13.44%)是全国HCV感染的4.2倍,建平县是我国丙型肝炎高发区。2.HCV感染与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是否有静脉药物注射史有关。静脉吸毒人群是建平县农村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源性传播是当地的主要传播途径。3.调查人群丙肝诊断率低、知晓率低、规范化治疗率低,治疗效果差。4.建平县面临丙型肝炎高感染率低发现率低治疗率的重大挑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控制发病、规范治疗,减轻当地经济和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