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当时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抗日战争爆发前,在经济上,广大农民承受着严苛的高额地租、高利贷及各种苛捐杂税的盘剥,生活上艰辛困苦;政治上,由于地主富农把持政权机关,广大贫苦农民毫无政治民主权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趋势。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农民是抗战的主要力量,发动广大农民投身抗战事业是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边区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变革农民政治、经济地位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内农民各阶层状况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贫雇农等基本群众的经济地位呈现向上性发展趋势,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了。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地内农民开始发生分化,其基本趋向一方面是阶级内部的内倾分化,中农化倾向异常明显;另一方面是向阶级外部的外倾分化,军政人员成为农民分化的主渠道,同时适应抗战需要,知识分子数量大增。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农民的分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这种分化并非一种常态的自然分化,而是一种非常态、外生型的社会分化。这种分化首先是源于根据地内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和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日本侵略者的劫掠杀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族情感,农民分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必然。同时,边区党和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不仅成为促进农民分化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对农民分化后的结果也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晋察冀边区农民的分化对根据地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农民各阶层经济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广泛的互助合作运动,社会资源占有状况也在重构之中,贫雇农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在文化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民享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与地主阶级在相互关系处理的机制及程序上开始走向法制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