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的追索者——论赵毅衡的批判性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篇论文,我试图通过分析赵毅衡对于新批评的研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赵毅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倡“新批评”,多年以后的现今,又提出“重访新批评”?赵毅衡与新批评的关系,究竟是建立在何种基质之上?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这一探究。   在第一章“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赵毅衡对于新批评的剖析:文学基本性质的理论、批评方法论和诗歌语言研究。这三部分,赵毅衡分别论述了新批评的优点与不足,与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的对比观照下,表明新批评的独特性。   在第二章“‘重访新批评’的必要性”中,本文发掘论著《重访新批评》的用意目的,指出新批评(一)对于了解现代文论的意义,(二)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关系,(三)面临“中国化”问题,从而表明这种重访的必然性。   在第三章“赵毅衡的批判理念”中,我试图分析赵毅衡身份定位的依据来源。作为形式论者,赵毅衡对我国新时期的新批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并以此表明一味注重文学外部研究的偏颇。作为本体论者,他对当今社会文化批评忽视文本的倾向加以指正。双名一物的称谓背后,包含着一致的批判性理念。   最后,在“附论”部分中,我对赵毅衡的学术道路作以回顾,从新批评开始,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两条途径,令人钦佩。   在此个体的解读过程中,我将展示新批评的理论体系特征,串连起新批评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阐述为什么具有保守色彩的新批评,在中国能够引起接连不断的关注浪潮,甚至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外援,却始终没有真正占据文坛学界的主流地位。通过这些论述,最终对赵毅衡进行的新批评研究内容、语境背景、意图目的等问题作以整体全面的综述。
其他文献
“梅村体”专指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叙事诗,不拘五言、七言。从这种文体的抒情特征入手,可以发掘和体会出“梅村体”在叙事与抒情(“赋”的笔法与“兴”的笔法)之间所产生
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名镇,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耦合关系.以钧瓷古镇禹州市神垕镇为例,基于古镇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钧瓷产业,钧瓷的烧造材料、烧造方式
阿多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建构上有独特贡献,被誉为“仅次于卢卡奇的当代美学大师”。阿多诺自
本文是对鲁迅晚年文章《门外文谈》(1934)的一次重新解读。基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和1930年代的“大众语文论战”,鲁迅对于文字、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本文认为,《门外文谈》的实质是
动词性AA重叠包括动词完全重叠和动词短语完全重叠。岭底话动词性AA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持续,分为表动作持续和表状态持续两类。   表动作持续的岭底话动词性AA重叠的
党的建设的制度化,就是通过完整的制度体系和科学适用的制度内容,保障党的建设的稳定性、长期性,保证党章的贯彻落实。首先,党章的贯彻执行需要载体的具体化。党章是根本制度
对话在本质和形式上都包含人际关系,它作为观念世界关系建构的话语方式功能是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关系是由风俗习惯、文化身份、社会制度和情势环境等因
本文聚焦于李长之的新诗批评及其新诗写作,以李长之的新诗批评文章及新诗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勾勒出李长之新诗批评的基本框架、基本维度和基本观点,并以李长之的批评理论为
本文以王韬《漫游随录》为中心,围绕“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晚清民初历史语境中的核心问题,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在结合时代背景、个人公共交往等方面的基础上,梳理王韬思想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