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余光中(1928-2017)曾多次去过美国,但有三次较长时间的旅美经历。第一次于1958至1959年,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研究英美诗歌与现代艺术;第二次于1964年至196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第三次于1969年至1971年,应美国教育部之邀,于科罗拉多州教育厅担任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三次旅美,诗人共创作了56首诗歌,集结为诗集《万圣节》(31首,1960年)、《敲打乐》(19首,1969年)、《白玉苦瓜》(前6首,1974年)。相对于台北时期、香港时期、高雄时期的诗歌创作,美国时期是诗人旁采域外文化、融汇中西精华的重要时期,也是促成其精神体认和诗歌风格嬗变的重要转型阶段。第一次旅美,余光中受到异质文化语境的冲击,遭遇了“异乡人”的精神困境,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深入接触促成了诗人本时期诗歌语言的试验;第二次旅美,美国当下的文化思潮、余光中的行旅轨迹对其诗歌风格的转变造成影响;第三次旅美,余光中对美国摇滚乐与大众传播的观照,让其诗歌逐渐走向成熟与圆融。本论文聚焦诗人三次旅美期间的诗歌书写,分阶段考察并分析其诗歌内部演变与诗人精神体认、诗歌外部影响之间的关系,多维度地观照余光中诗歌风格嬗变的原因,探究旅美诗歌在余光中诗歌创作生涯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