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不同青贮方法、储存不同时间对玉米全株pH、营养成分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确定了玉米全株猪饲用适宜的品种、收获期和安全稳定储存方法;通过消化代谢试验,评价了猪对全株玉米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进行从5个环节进行了营养物质和4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全程检测。全株玉米青贮营养物质和霉菌毒素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不同收获期的全株玉米贮存到42 d以后,无论加菌与否,所有的pH值都小于4;青贮过程中,收获期之间和加菌与不加菌之间营养成分和能量无显著变化;青贮前(0 d)和青贮后(42 d)比较,风干基础上,CA和CP含量显著变化(P<0.05),干物质基础上,DM、OM、NFE及GE含量显著变化(P<0.05);无论青贮0 d前还是青贮42 d后,4种毒素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检测线。玉米全株贮存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营养物质变化试验表明:从pH变化和贮存速度来讲,完熟期>完熟期前2周>完熟期前4周,不同品种之间也有差别。但是,所有的pH值在第3天的时候就能达到《饲料原料玉米青贮饲料质量标准》的要求(pH<4);不同品种完熟期前4周收获玉米全株青贮过程中,营养成分和总能有区别,但是在青贮前后之间并无区别;完熟期前2周时,DM、OM及GE含量在风干基础上差异显著(P<0.05);完熟期前0周时,DM、OM及GE含量在风干基础上差异显著(P<0.05)。贮存方法和青贮时间对玉米全株营养和安全稳定性试验表明:全株玉米的不同贮存方式对发酵过程中pH和霉菌毒素含量影响并不明显,对新鲜基础、风干基础和干物质基础各个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也并不显著。玉米全株养分可利用性和表观可消化养分产量试验表明:日粮中全株玉米比例不同,会影响生长猪对其粗纤维的利用率,随着比例的升高,生长猪对粗纤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玉米淀粉性质及用途不同,可使全株玉米可消化干物质及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淀粉性质为胶质时,可消化干物质含量较高,可消化蛋白质含量较低;玉米用途为红粒时,全株玉米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最高,用途为饲用时,可消化干物质含量最高。玉米用途不同,对全株玉米可消化养分及有效能亩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相比于其他品种,红粒玉米的可消化养分及有效能亩产量最高。玉米及其全株霉菌毒素动态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不同收获期全株玉米霉菌毒素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全株玉米贮存0周,黄曲霉毒素B1、伏马毒素(B1+B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酶烯酮都没有检出,贮存6周、10周和42周,仍然没有检出霉菌毒素;3个区域不发霉玉米籽实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而玉米籽实发霉的地区,鲁西北平原较严重。综上所述,全株玉米加菌与不加菌青贮到42 d以后可以稳定保存,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和总能差异不显著;玉米全株青贮不降低营养物质含量,青贮稳定时间不同;全株玉米不添加菌种的贮存方式,足以达到我国饲料安全标准;营养物质含量并不会因菌种的添加而产生较大变化;三元杂交猪可以利用全株玉米中的养分,全株玉米的品种或添加比例不同,都会影响其生长猪对全株玉米养分的利用;玉米非籽实部分毒素检出率远低于籽实,乳熟期收获至青贮贮存42周,4种均为低于检测线,籽实收获后4周,外观不发霉籽粒毒素均低于国标,发霉籽粒毒素超标率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 20%和玉米赤霉烯酮33%。乳熟期玉米全株青贮保鲜饲喂生猪,可以完全控制霉菌毒素低于国家标准。籽实收获的干制过程是霉菌毒素污染的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