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学对患者症状的确认建立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学中的辩证论治又是建立在主观性较强的个人主观疾病认识基础上,因此为了使中医治疗更加的规范且具有可复制性,并且能为更多西方医学使用者所承认,应重视循证医学的应用,循证医学对证据的提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提供包括临床实验、病理观察、专家经验、荟萃分析等方面的证据,多种证据的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医规范化治疗,但临床试验的严谨性不高是文献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需要更大样本及应用更高质量试验方法的研究来充实研究资料。将中医循证医学与现代实验数据统计方法进行结合可以使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更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力的资料。 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2017年间的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将其中所用中药及方剂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规律更加明确,使中医治疗思想的传播更为方便。本文中所采取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聚类分析法为常用的统计方法之一,是一个将数据简化方便研究的过程,它是将个体按照一定特征进行分类,因聚类分析的变量不是单一变量,通过分析可以使类别组内的成分尽可能的拥有相似的特征。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类别性质相似的因子进行归类,将众多因子归类为较少的综合性类别指标即聚类,从而使分析过程简洁明了,药物聚类分析是为了讨论口服药物出现频次及药物所属类别,从而总结出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最为常用的药物及药物类别。分析过程包括运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将数个变量做系统聚类分析。将在统计好的资料中出现的药物标记为1,将未在统计资料中出现的药物标记为0,然后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以此将出现频次相近的数据均归为一类,归类距离则选用spss的默认二值变量的二元欧氏距离平方法,经过分析得到了可将所有资料分类为几类的分类结果,该法使单类别中的资料拥有尽可能多的相似性。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统计数据时常用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变量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时渴望得到更精确的信息,但经过统计分析后可发现往往数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或共性,在用于反映研究课题性质时可以将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重叠,重叠后的综合性变量之间则共性减少,各自独立的代表研究课题的某一特性,以此来减少变量的数量从而使分析过程简洁。根据所归纳文献所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及数学分析可以得出临床中主要应用的口服药物及灌肠药物,以及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主要证候分布。根据jadad量表对所收集文献质量进行区分,得到文献质量分布表,通过对结果分析可知文献质量普遍较低。 结论:得出17个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关系最为密切的药物,这17个药物的累计贡献率为82.423%,这17味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过程相关的药物分别是:黄芪、淫羊藿,白术,防风,山茱萸,大黄、泽泻、地黄、巴戟天、丹参、茯苓、甘草、半夏、附子、山药、当归、川芎。得出4个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相关的灌肠药物,这4味药物的累计贡献率为77.512%,这4味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过程相关的药物分别是:大黄、蒲公英、附片、牡蛎。主要症型归类为气虚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