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法认为一般过去时态和它所表示的过去时间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我们发现一般过去时态除了指示过去时间外,还可以用来指示非过去时间和非时间意义。因此,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什么一般过去时可以用来指示非过去时间?为什么一般过去时可以用来指示非时间意义?非过去用法在句法上有什么限制?本文认为由于时态在使用时融入了话语者的主观视角、情感和认识情态,一般过去时的基本意义发生了主观化,即从指称客观过去时间到非过去时间和非时间意义;同时由于这种主观意义的存在,非过去用法的句法受到了限制。本文在主观性和象似性理论框架下对一般过去时非过去用法的主观化进行了认知分析。非过去时间用法产生于话语者视点的转移,是话语者主观识解的结果;非时间意义体现了话语者的主观情感和认识情态,这种主观意义是话语者对过去时态的时间距离进行象似性认知的结果,即时间距离象似与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和认识距离。在对非过去用法的主观化进行分析的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时态主观意义给非过去用法所带来的句法限制。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对非过去用法进行了全面的认知分析,揭示了一般过去时非过去用法的认知机制和其句法上的限制,加深了对一般过去时的理解,有助于对一般过去时非过去用法的系统教学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