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行的期刊除了《学习与批判》之外,《朝霞》杂志是唯一持续地存在的刊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刊物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对“文革文学”的研究以往存在着这样的倾向,要么用政治标准对文革事件的评判代替对“文革文学”的批评与研究,要么停留在“文革文学”这样的大概念、大话语层面,受限于既定的批评程式,造成对“文革文学”内部的研究有所遮蔽。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视角有所突破,深入到《朝霞》期刊内部具体的文学现象,在这方面做一次探索性的尝试。
文章把《朝霞》放到“文革文学”的大背景下,以该期刊上发表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同时以体裁为别做系统研究,尽量从文学视角还原该刊的原貌,从而展示这个刊物对了解与研究“文革文学”应有的价值。研究通过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对这个刊物的总体概述,包括创刊过程、历史演变、发行和编辑、办刊理念及其创作的时政性与集体性等几个方面;第二,以体裁为别,重点展现这个刊物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方面的创作情况,分析指出它们是如何统摄于“文革”这一话语的;第三,鉴于理论批评在此杂志上的重要地位,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阐述,主要针对批儒评法运动和《水浒》评论进行重点剖析。通过这几方面的阐释,试图让经历过或未经历过“文革”事件的人们,在遭遇“文革文学”时,能对它有更深进的了解,也为今后更多的有志于“文革”文学研究的人们做一次有益的尝试,从而尽可能避免从文学视角去提及“文革文学”时,处于“失语”的状态。最后想指出,作为“文革”事件在文学领域上留下的一颗“化石”,鉴于该刊物折射出的纪实性,对于我们若要从文化社会等其它视角去研究生活于“文革”期间那“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信念与理想、生存状态等,《朝霞》作为“文革”期间的一个重要刊物,不管是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