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第一例艾滋病(AIDS)临床病例发现至今仅有20多年,世界上已有6千多万人感染了HIV,并导致了300多万人死亡。国内外研究显示:人口流动是影响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总数高达1.2个亿,其中多数是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由于单独离家在外,家庭约束力薄弱、社会支持网络少,是具有危险性行为的高危人群,也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国内外有关艾滋病的研究主要囿于医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常见的是关于艾滋病的病因、病源、病程、诊断、抗病毒治疗、预防疫苗及流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多采用的是临床实验、问卷调查和量表的方法。还有个别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以自传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描述他(她)们的患病经历和感受,以及接受治疗的情况,从病人的角度来审视艾滋病的流行与防治,丰富了人类研究艾滋病问题的途径,并且加深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在档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流行病学关于不同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并受到前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启发(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发展、完善了参与式观察、人类学现场研究等方法,对儿童的游戏、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等进行了独到的心理学研究; 被称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潘绥铭教授采用社会学的定性调查方法[询问、证明、监测、体察]完成了他的两次性学研究),采用了现场研究的方法,以流动人口出入频繁的火车站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现场为研究地点,在研究过程中,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中,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20人)、问卷调查(225份)等多种方法收集到大量直观、生动的研究资料,然后采用情境式和类属式方法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并进行了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的“解释性”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当前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归纳出以下几点看法: 1、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蔓延缺乏危机感,防范意识薄弱,被询问的人中有13.1%拒绝接受调查或访谈,而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8.3%认为艾滋病与自己无关; 2、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够,有将近一半(49.8%)的被调查者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播艾滋病病毒,有31.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拔牙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只有52.5%表示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